在“雪龙2”号上共赴探寻极地奥秘的精神之旅

在“雪龙2”号上共赴探寻极地奥秘的精神之旅

6月14日,三所“新发现·科普阅读”合作学校——西南位育中学、行知实验中学、上师虹口中学的80位师生,踏上“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发布会。

6月12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荣耀回到阔别200余天的上海母港,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 这场《筑梦极地四十年》新书发布会是“雪龙2”号返回后的首场活动,也是中国极地科考40周年系列活动的精彩延续。《筑梦极地四十年》由科技日报社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陈瑜创作,系统回顾了我国极地科技事业的发展,用浓墨重彩记录了值得记住的那些人、那些事。在发布会上,四位极地事业的亲历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带领师生们共赴一场穿越时光长河、探寻极地奥秘的精神之旅。

极地科普 满怀热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原党委书记、“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获得者魏文良深情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人生故事。他曾经5次担任船长,7次担任考察队领队和党委书记。作为船长他建立了中国第二个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中山站。退休后还多次作为顾问参加中国南极考察。他感叹中国极地事业离不开极地人的奋斗,即使身体被冻伤,仍然无怨无悔地从事这份工作;建南极昆仑站时,有同志不小心掉入冰海中,爬出来换件衣服又继续工作。魏老的精彩讲述博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

众人协力 艰辛创

随后,作者陈瑜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本书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自己作为新闻记者的所见所闻。陈老师从事新闻采编工作近18年,从万里之外的南极科考随船报道到世界屋脊的沿线采访,从浩瀚海洋到航天发射现场,在常人难以企及的新闻一线,记录了中国科技事业一个个重要历史瞬间。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她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她表示,去南极时她曾经写过71篇稿件,2023年开始准备撰写《筑梦极地四十年》时,包括魏文良在内的几位顾问都提供了大量资料和帮助。对40年来我国最重要的南极科学极地科学考察,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有哪些典型案例和关键领域进行了梳理。为了让普通人也能阅读这本书,作者决定讲述科研人员挖掘成果背后的故事。就像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老师,53岁时他决定转型研究环境与气候变化时,他想要去研究企鹅粪,可是总共100天的时间,却始终找不到企鹅粪,直到第97天,才在洼坑中采到一段长达67.5厘米的泥芯。回来之后经过鉴定,泥芯的寿命为3000岁,最后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图1

书中有很多珍贵的照片,例如在长城站建造过程中,大家都是打破工种界限的“建筑工”。机械师钻到车底下修车(图1),动辄长达一个小时,当他被人拉出来时,接触冰面的身体整个都已经硬邦邦。筑梦极地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求知梦,更像是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接力。背后有很多幕后人员,包括船员和建筑工人,不同岗位上的人汇集成磅礴的力量。

“雪龙2”号 科技创新

随后,“雪龙2”号政委李文明从建造背景、设计理念、性能特点以及在极地科考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这艘我国首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进行了全面介绍。“雪龙2”号是PC3级的破冰船,也就是1.5米厚的冰层中,可以连续达到2、3节的航速,在冰区中航行。“雪龙2”号能够首向和尾向双向破冰行进,这除了得益于坚固的船体,主要还因为“雪龙2” 号采用了电力推进系统,也就是安装了2台全回转的吊舱推进器;此外,“雪龙2”号还是一艘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取得了包括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两部分的智能船舶证书;“雪龙2”号具备强大的极区海洋科考能力,装备有万米测深仪、CTD、多道地震系统、ROV、活塞式重力柱状沉积物采样器等先进的科考仪器设备。为了兼顾冰区航行和科考能力,我们设计了箱型龙骨,许多声学传感仪器装载于此,大大提升在碎冰航行时科考数据的有效性。先进的技术与强大的能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惊叹。

最后,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工作人员的引导和讲解下,师生们有序参观了“雪龙2”号,近距离感受了我国先进极地科考装备,参观了驾驶室、实验室、生活区等区域,了解了船舶的航行操控、科研应用以及科考队员的生活保障情况等。参观过程中,师生们纷纷拍照记录,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特别声明:[在“雪龙2”号上共赴探寻极地奥秘的精神之旅]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精准对接百强买家-2025上海生物发酵展推出VIP专属福利与配对会

展会期间,主办方将邀请来自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生物化工、实验室仪器等28个终端用户领域的TOP百强买家参与现场采购。为回馈专业观众的支持,展会推出了一系列VIP专属福利: - 免费参加同期论坛:35场…

精准对接百强买家-2025上海生物发酵展推出VIP专属福利与配对会

伊能静吐槽:秦昊居然回家这么少,背后真相竟然是……(伊能静评价)

最近伊能静跟大家“吐槽”秦昊这 13 年的工作状态,可把网友们都逗乐了,这不就是一个“工作狂”老公的日常嘛,不过说实话,还挺让人心疼她的。 伊能静说,这孩子呀,简直就是“妈宝”,被她照顾得妥妥的,吃喝拉撒睡,…

伊能静吐槽:秦昊居然回家这么少,背后真相竟然是……(伊能静评价)

没想到狂飙2年后,38岁的高叶,还能再次走“上坡路”(狂飙系列)

尤其是在一系列哭戏中,她从绝望的无声泪水到愤怒的反击,每一场都让人感受到她情感的层次感和深度。 那时,高叶在电影中的一场绑架戏中差点因保鲜膜窒息,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拼命演绎着角色的情感,拿命在演。在都市剧《我…

没想到狂飙2年后,38岁的高叶,还能再次走“上坡路”(狂飙系列)

郭凯敏满脸皱纹面相大变,67岁太拼,在迪拜和富婆一起拍短剧(郭凯敏现状)

身边还坐着个女的,看年纪和他差不多,俩人吃饭聊天挺自然,估计是新对象。现在在迪拜跟着个叫戚总的女的拍短剧,戚总在当地很有钱,开了不少公司。他自己这些年一直想当导演,现在终于遇到戚总愿意给他投资,拍些短剧。两个…

郭凯敏满脸皱纹面相大变,67岁太拼,在迪拜和富婆一起拍短剧(郭凯敏现状)

《丑闻挑情宝鉴》:这部经典为何让人又爱又恨?

2003年的韩国电影《挑情宝鉴》(又名《丑闻》),让无数观众惊掉下巴——以《冬季恋歌》风靡亚洲的“眼镜王子”裴勇俊,竟在这部电影里彻底颠覆形象,饰演一位风流的花花公子。裴勇俊是韩剧里温文尔雅的代名词,但导演李…

《丑闻挑情宝鉴》:这部经典为何让人又爱又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