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展望未来,指出“万亿级低空地理信息产业正在崛起”。
传统地理信息产业一直服务于地面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农田开垦、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提供空间数据支撑,促进土地经济的发展。而今天,随着地理空间从地面向低空拓展,催生出以“低空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的低空地理信息产业。
中科云图作为 “低空地理信息产业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以“遥感网+航路网”共建低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引领地理信息产业从地球表层向低空发展,推动地理信息技术从“服务土地经济”转向“服务低空经济”转变,成为驱动万亿级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数字底座,以地理智慧赋能全球低空资源开发与应用。
低空遥感网全时全域全场景观测重构低空资源开发范式传统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受环境影响大、效率低且成本高”,低空遥感网打破传统局限,以无人机为遥感平台集成多元传感器,无人机集群7×24小时自主巡检,构建起 “空地协同” 的数字新基建,能够低成本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低空影像数据,涵盖地形地貌、城市建筑、植被覆盖等多方面信息,构建强大的低空感知能力,降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应用门槛,真正让无人机 “飞起来、用起来”。
高效的低空感知网络是低空产业发展的基石,谁率先建成完善的低空基础设施,谁就能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的报告,预计到2030年,国内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45亿元。地方政府率先发力,湖北荆州、广东深圳等地的基建项目投资规模已超10亿元。
在这场基建浪潮中,中科云图在全国规模化部署数千台无人机基站,通过集无人机指挥调度、数据汇聚、安全监管、数字孪生为一体的新一代无人机组网遥感系统,推动全时全域低空遥感网落地全国70+地区,由此形成的低空快速响应体系,已经成为低空产业化的关键基础设施和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配置。
据相关数据,每新增1亿元低空基建投资,可撬动无人机物流、空中出行、应急救援等下游市场超10亿元产值。低空遥感网通过“全域覆盖×全时智能遥感作业”两大核心能力赋能产业升级,重构低空资源开发范式。它不仅延伸了人类感知的边界,更通过数据驱动,提供全域低空地理信息服务,为低空经济在智慧能源、生态保护、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开辟了新路径,让低空经济从概念蓝图转化为可运营的生产力体系。
地理信息技术将静态基建转化为动态生产力,但低空经济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在严密的安全基石之上。低空经济今年再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明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表述从去年的“积极打造”升级为“安全健康发展”——这一关键转变,标志着安全已从配套要素跃升为产业发展的前置条件。
低空航路网的出现,就像为无人机制定了一套 “空中交通规则”,保障它们在低空自由穿梭的同时,不会发生 “空中碰撞”。类比地面交通网络,低空航路网是低空空域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的保障性新型基础设施,依托通信、导航、监视等技术构建的虚拟电子通道,可实现空域管理、飞行服务、态势监视、辅助决策、信息服务、应急协同等功能。
低空公共航路概念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民航局低空地理信息与航路重点实验室打造了“城市低空航路网规划&低空管理”产品,为低空经济的建设打通“天空之路”。
低空天路产品主要包括2个系统, 用“春蚕系统2.0”低空航路网进行低空公共航路网服务,通过“中科天网”无人机云端管理系统对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进行管控,为公众提供包括低空航路规划、航路网图、航路气象预报信息、约束要素净空边界评判标准、航路运行动态风险地图及评估报告、实景三维地图等服务的低空公共航路网系统。
春蚕系统
中科天网云平台
用户通过中科天网报备飞行需求后,春蚕系统即通过AI算法,快速生成航路,并指挥飞行器按照这条“天路”飞行到指定位置。
目前低空航路网已在上海、杭州、广州、天津等多区域多行业进行应用试点,可直接服务于无人机运行综合管理部门、行业应用部门、属地化管理部门,和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等,与巡检测绘、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应用深度结合,为商业化运营铺路。
低空地理信息产业崛起基建撬动万亿市场遥感网作为全域实时监测网,为航路网提供动态更新的环境数据;航路网则化身高效运行的“空中导航系统”,将监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飞行规则,共同构成协同发展的低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生态。
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空间革命。每 1 元基建投入,可撬动 7 元关联产业发展(未来智库《低空经济行业之基础设施篇》,2025 年 3 月)。在政策、技术与资本的协同推进下,3000 米以下空域资源正在被深度开发,低空空域正从物理空间转化为可计算、可调度的数字资产。低空基建已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地理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则与秩序正在被重新定义,万亿级低空地理信息产业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