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友“花花”给我分享了一组清晰的黑白卫星照片。这组照片共计八张,皆由美国的卫星在1965年拍摄,分辨率达到了0.6米。其中一张特别清晰地展示了当时吉林市市区的全貌。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1965年的吉林市城市面积远没有如今这样庞大,纵横交错的街道尽管在细节上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整体的城市布局基本保持不变。只要对地图有一点了解,再结合现代地图,便能轻松识别出当年的城市轮廓。
由于解压后每张照片的大小均接近400MB,受限于我家用电脑的硬件配置以及图像编辑软件的功能,我未能成功对这张卫星地图进行剪辑。为了在浏览时保存这些接近1:1细节的画面,我只能靠“PrtSc”键与“粘贴”功能结合,勉强将其转为尺寸稍小的图片以分享给大家。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地查看,这次展示的图片仅进行了轻微的压缩处理,而未加任何水印。
今天我展示的是1965年吉林市江南地区的一部分。在历史上,这片广袤的区域开发进程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初,晚清政府设立了吉林农事试验场,江南地区才开始渐渐摆脱城郊田园的风貌。民国时期以及日伪时期,吉林市的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规划,不论是居住区还是工商业区,江南地区都被定义为未来的重要城市新区。然而,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直到解放前,江南地区的开发进展依然缓慢。
据相关资料显示,解放初期,江南地区除了当时的江南区政府(现为园林处办公楼)和原来的日本中学这两栋建筑,其余只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平房聚落。江南大街的主街两旁依然是大片的农田。到了五十年代,在江南大街两侧兴建了七商店、一建、师范学院、十七航校等单位,华山路附近也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办公楼和住宅区,如465医院和地质队等。但在这幅1965年的卫星地图中,农田和菜地依旧占据江南地区的主要地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五六十年代所建的建筑群和建筑物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
结合相关的地方资料和后来的地图,我对卫星地图中的建筑物群做了一些简单标注,希望了解1965年前后江南地区情况的朋友们,能够在留言区分享您的宝贵回忆。我接下来会陆续整理并发布吉林市其他区域的地图细节,敬请大家持续关注!
想了解更多吉林市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请点击下方文章链接阅读:
- 旧中国吉林农事试验场的风雨兴衰
- 吉林老城:你熟悉的华山路,亦是你不曾了解的改集街
- 在建军节,让我们介绍吉林市465医院的前身为部队医院的演变历史
- 吉林市江南日升街马家屯,命名源自一种特殊建筑,且与“马姓”并无关系
- 吉林老城:见证吉林市城建历史的华村东山
- 吉林纪事:炮手口渡口旧址其实并不在江湾大桥(彩虹桥)的两端
- 不该遗忘的历史:吉林机器局在江南地区曾设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弹药分厂
特别感谢网友“花花”对我撰写此文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