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一言一行皆可迅速引发风暴。6月27日,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篇帖子,便将这位高管推上了风口浪尖。他针对小米汽车YU7创下的3分钟20万台订单纪录,表达了强烈的质疑,甚至使用了“愚忠”等激烈措辞,引发轩然大波。
黄照昆在帖文中直言:“小米YU7,3分钟预订20万台,这意味着用户交付时间将超过一年。任何国家都没有如此‘愚忠’的粉丝!” 他暗指小米用户盲目跟风,并进一步指出汽车行业与手机行业存在巨大差异,汽车的产能提升涉及庞大的供应链,难度远超手机。他更犀利地批评道:“群体会降低智慧,手机行业的营销套路不适用于汽车圈”,直指小米汽车不懂汽车,只会玩营销。
此番言论迅速激怒了众多小米用户。他们纷纷反驳:“自己车卖不动,眼红别人?”“日产现在还有什么竞争力?除了降价还会什么?”“雷军至少敢做高端,你们只会啃老本!” 网络上充斥着对黄照昆言论的批评和质疑,截图更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这番争议的焦点在于小米YU7这款车型。作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YU7以25.35万元的起售价对标特斯拉Model Y,却在配置上毫不逊色,拥有800V高压快充、智能座舱以及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诸多卖点。 加上小米多年积累的品牌影响力,3分钟20万订单的成绩虽然惊人,却并非完全不可理解。然而,黄照昆的言论却直接否定了消费者的选择,并贴上了“愚忠”的标签,这种高傲的态度,无疑激化了矛盾。
更令人尴尬的是,就在同一天,雷军宣布郑州日产成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合作伙伴。郑州日产与东风日产虽然都冠以“日产”之名,却实属不同公司。东风日产由日产汽车主导(日产持股50%),主打家用乘用车;而郑州日产则由东风汽车控股(持股51%),专注于商用皮卡和越野车。这种内部关联的微妙差异,使得黄照昆的言论显得更加突兀和尴尬,也让人不禁质疑东风日产内部是否协调不力。
事实上,东风日产近年来业绩表现并不理想。2025年至2023年,其年销量从113.3万辆的高峰骤降至67.37万辆,甚至被迫关闭常州工厂。而反观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上市半年便跻身国产高端纯电动汽车前三,YU7更是强势来袭。 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照昆的言论更像是“输不起”的体现,传统车企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落后于新势力,除了抱怨消费者“愚忠”,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和质疑,黄照昆在当天傍晚发布道歉声明,承认自己的言论伤害了车友的感情,并表示正在深刻反省。但这场风波的余波仍在持续发酵。
这场风波的背后,是传统车企与新兴造车势力之间的激烈碰撞。小米汽车自造车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但却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超快充技术,都是实打实的研发成果,并非虚夸之辞。 而某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转型步伐缓慢,除了降价促销,似乎缺乏更有效的竞争策略。
小米汽车能够赢得众多忠实粉丝,并非偶然。 雷军带领团队的努力,以及对产品品质和用户体验的重视,都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与其抱怨消费者的“愚忠”,不如反思自身不足,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传统车企应该关注的重点。 消费者并非盲目,而是用实际行动选择了他们认可的产品和品牌。 这场风波,或许能促使传统车企更好地审视自身,适应时代变革,而非将责任归咎于消费者。
信息来源: (请在此处添加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