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而我们正是那群吹响号角的人。”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在这次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于蕾作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代表之一,和中外记者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了“牢记广电初心使命,倾心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话题。
在开场时,于蕾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职业经历。
2002年底,于蕾踏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至今已有23年。她参与并制作了多个广受欢迎的节目,涵盖了多档知名栏目和大型文化项目。2018年,她担任了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文学总撰稿。她还创办了大型文化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该节目斩获了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以及第26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等多项殊荣。
自2023年至2025年,于蕾连续三年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她坦言,春晚这道“年夜大餐”确实是相当难做的。尽管很难让每个观众都喜欢所有节目,但她始终坚持为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的观众创造属于他们的欢乐、喜悦、感动或希望。“十几亿个微小的愿望,汇聚在一起,便成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辞旧迎新之际,共同感受到的一股巨大力量和精气神儿。那才是我们创作这台节目的真正意义,也是我们肩上的最大责任。”于蕾深情地说道。
从她的视角来看,春晚的魅力并未随岁月流逝而减弱,反而在逐渐“年轻化”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数据显示,在2024年龙年春晚的观众群体中,15-44岁的年轻观众占比已高达51.59%,几乎成为了春晚收视的主力军。而在2025年蛇年春晚,春晚与多个互联网平台展开合作,仅B站的直播在线观看人数就突破了1亿,且其中83%的观众年龄在30岁以下。在微博平台,春晚相关话题在直播当天的讨论量突破4.3亿,其中90后、00后的年轻用户占据了66%。
无论是开场的互动形式,还是零点倒计时的呈现方式,或是每个节目的创作理念,于蕾都表示,春晚的某些传统元素始终未变,但她始终在探索创新,不断寻求新的创作方法。每年春晚的准备过程都包括了广泛地寻找优秀创作者、优质作品,以及最前沿的科技和技术内容,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与节目创作结合。2025年蛇年春晚推出的节目《秧BOT》,便是这样的创新成果。这一节目因其极富赛博风格、幽默感十足而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这个创意,并且很高兴它能获得观众的喜爱。通过网友们的二次创作,我们得以将央视主持人撒贝宁和机器人再次携手亮相元宵晚会。网友们甚至称这场合作为‘人类与AI的世纪牵手’。这表明,当技术和文艺创作结合得精准而创新时,能够真正激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于蕾说道。
春晚之后,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她表示,自己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这一产业的迅速成长,这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意外的喜悦,也是无上的荣誉。
“我们用真诚与热情烹饪这道‘年夜大餐’,希望能够与全球的观众共同分享这份喜悦与欢愉,在辞旧迎新的时刻,携手共振。”于蕾充满感情地说,“艺无止境,做菜的技艺也需要不断磨炼。观众就是我们的食客,不管是夸赞还是批评,大家的所有意见我们都会虚心接受,并以此为动力在创作中更加精进自己的手艺。希望大家能继续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包容、鞭策和鼓励,我们会永远努力。”
责任编辑:穆青
监制:方圆
总监制:潘书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