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内座无虚席。由市教委主办的“天津高校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交流会”暨“千团千企校企合作对接会”在此举行。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先锋并肩而坐,技术需求与创新成果激烈碰撞,共同搭建起打通实验室与生产线“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
“我们急需为工业机器人装上更精准的‘眼睛’和更聪明的‘大脑’!”天津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松带着技术难题参会,并在交流中收获惊喜:天津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一场活动,让我们同时看到了两所高校的科研合作路径,这真是‘对症下药’!”高松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与会企业代表的心声。
类似的精准对接贯穿全场。天地伟业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薛超提出了室内人员轨迹定位算法应用于室外场景的难题:“树木、车辆的遮挡容易导致信号衰减,这是我们技术落地的最大瓶颈。”活动中,他了解到天津理工大学副校长陈胜勇教授团队在多源传感数据融合、抗干扰算法上拥有多年研究经验。“我们期待能与陈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力争3年内突破技术瓶颈!”薛超的信心倍增。
本次对接会创新性设置了“需求发布—成果推介—交流对接—现场签约”全链条环节,高效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企业代表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率先登台,现场发布技术需求,向高校科研团队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天津理工大学作为高校代表,详细介绍了科研团队的优势和可转化的成果,积极寻求企业的合作参与,加速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高效的对接也迅速结出硕果。河北工业大学与菲特(天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理工大学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中国民航大学与天津云际航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天开长禾(天津)概念验证管理有限公司四对校企伙伴,在现场成功签约,为未来的技术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成果丰硕的对接会,是市教委启动实施的“千团千企融合创新计划”的生动实践。该计划联合京津冀地区上千个高校创新团队与上千家龙头企业深度对接,目标直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整合区域、高校、企业等要素资源,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力。
“天津正全力构建‘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生态。”市教委主任荆洪阳在现场分享时表示,“人才培养必须紧跟前沿,大学教给学生的必须是最新技术,而不是10年前的知识;科研创新也必须与企业主攻方向深度结合,不能让成果‘沉睡’在实验室!”
当新松机器人找到提升“眼睛与大脑”的技术伙伴,当天地伟业锁定攻克抗干扰算法的科研战队,这场对接会已超越寻常交流,同时标志着天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迈入“双向奔赴”新阶段。
在“千团千企”计划的强劲牵引下,高校的智慧正加速转化为流水线上的生产力,企业的迫切需求也持续反哺着前沿研究的生命力——天津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引擎”正通过这样务实的校企合作,获得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记者 张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