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轻点三下,三座温室自动开启水肥配比,保温被缓缓卷起,辣椒苗在机械移栽中延伸成绿色生产线——数字技术正让济南农田长出“科技肌肉”。
在莱芜区的智能大棚里,自动驾驶撒肥车沿着预设路线精准抛施有机肥,新能源深松机在土层中智能调节耕作深度。轨道自走式喷药机安静滑过作物上方,履带式电动运载车满载黄瓜驶向分拣中心。
“这套系统让1人管理50亩设施成为现实”,技术负责人指着手机上的远程操控界面说。屏幕实时显示每株作物的营养状态,水肥一体化系统同步调节着三座温室的微环境。
01 天空农场,工业与农业的奇幻共生
在长清区一座工厂屋顶,离地18米高的五层楼顶藏着济南最奇幻的农场。约2万平方米的“天空农场”里,串收番茄、铁皮西红柿等30多个品种在椰糠条中茁壮生长。
控制室电脑屏幕上,气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值实时跳动。工作人员动动鼠标,散射玻璃自动调节光线,水肥一体化系统精确到“滴”的给水——西红柿年产量高达3万公斤,是普通大棚的三倍。
更神奇的是,每一排西红柿下方的细管连接着楼下车间,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引入农场,清晨2000ppm的浓度到中午就被吸收至300ppm。“这种模式可在商场、医院、学校屋顶复制,为城市增添生态绿色。”项目创始人孙德山说。下班员工顺手采摘屋顶蔬菜回家,科幻场景已成日常。
02 数字管家,农田装上“智慧大脑”
章丘区的麦田里,巡检员正对水肥一体化喷灌机进行例检。他打开手机上的“田管家”App,将设备状态实时上传云端——这是济南破解农田“重建轻管”难题的智慧钥匙。
章丘区建立了高标准农田指挥中心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834眼机井、23.76万米管道、124座桥涵全部录入系统。一旦发生故障,管护App自动派单,维修人员15日内完成修复。
创新在于“保险+数字+公益岗”模式:区财政每年投入32.4万元购买保险,为9万亩农田提供最高1.26亿元的管护保障;村级公益岗人员定期巡检,数字平台动态监控。这套体系让农田设施完好率提升40%,真正实现“鼠标一点,沃野无忧”。
03 机械革命,50亩大棚一人掌控
回到莱芜区的示范基地,六组智能化场景正在颠覆传统农耕认知。多功能开沟机轰鸣着完成开沟、起垄、覆膜一体化作业,移栽机用机械臂精准植入秧苗。
最震撼的是“设施蔬菜移栽联合作业机”,它如手术刀般切开土地,一次性完成开沟、定植、覆土三道工序。技术参数显示,其作业效率达传统人工的10倍以上。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宜机化”改造。济南明确要求:单棚作业道宽度超1.8米,大棚长度大于60米。改造后的大棚里,辣椒植株行距精确统一。“全部机械化作业,每亩节省300多元成本。”基地负责人抚摸着标准化的作物——这些茎叶均匀排布的植株,正是机械作业的最佳画布。
当莱芜区的农民用手机调节温室光照,当章丘区的“田管家”实时监控万亩良田,一场更宏大的农业科技盛宴正在酝酿。今年10月11日至12日,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将迎来第二届中国(山东)现代高效农业科技博览会。
这场聚焦智慧农业与设施农业的盛会,将集中展示农业AI、智能农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前沿领域。与五月举办的装备展不同,本次博览会更注重科技赋能农业的未来图景——就像济南天空农场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奇迹,就像章丘农田里“指尖管理”万亩良田的数字化革命。
济南的农田正褪去泥土气息,换上科技新装。当18米高空的番茄吸收着工业排放的碳,当无人农机在标准化大棚里精准耕作,这座城市已推开未来农业的大门——而这扇门后的更多奇迹,即将在十月的盛会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