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哪天醒来,你银行卡里的一切存都成了浮云,只有欠还牢牢挂着?不是你做梦,也不是剧本,这事真发生了,只不是在你家银行。
事情发生在伊朗。最近,伊朗银行系统被黑客攻破了,听清楚,是整套系统,包括备份。简直是IT灾难级别的故事,但真正刺激的,是后续处理。
银行方面的公告相当直白,用现在网友的话说,连粉饰都懒得做了:
• 储值信息,全部损毁,暂时不可恢复
• 贷款信息,全部恢复,不可不还贷
看到这条,我愣了好几秒。你说这是黑客攻击,怎么就挑着还款信息奇迹般地恢复了?而存款记录,倒像被彻底烧成灰烬?
我去翻了下相关的资料。根据伊朗国家通讯社IRNA的说法,这次攻击确实是史无前例,多个系统瘫痪,甚至连远程备份也被抹平。网络安全公司Group-IB的专家提到,这次攻击手法并不复杂,却极其精准,像是对整个金融数据系统的点杀。
而伊朗方面也并非第一次遭遇类似打击。早在2022年,国营铁路系统也被黑客瘫痪过,当时还留下讽刺标语列车已取消,请拨打64411咨询,那个号码,是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办公室电话。
结合这些,老实说,这不像外部黑客的单纯挑衅,更像熟人作案。
你可能会问:数据恢复技术就这么神奇?偏偏恢复了贷款信息?其实并不神奇,我查了下,金融系统里的贷款数据和存款数据,大概率在物理架构上就不完全共享。
以主流银行的数据架构为例,一般采用冷热数据分离、业务分库分表等设计。贷款信息因为涉及风控、违约追踪、司法协助等,会有多层冗余备份。而储值信息虽然也关键,但在一些老旧系统中,常常集中保存在本地或者老数据库中,备份冗余也未必同步完整。特别是在制裁压力下的伊朗,不排除仍使用部分老三样系统架构,甚至有物理磁带备份。
换句话说,如果你有技术门槛和目标,确实可以选择性恢复。
这让我想到一个细节:伊朗财政部长在记者会上,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感谢信息部门及时恢复了最关键的数据。他没明说是哪类数据,但上下文已经不言而喻。
于是网上有了那段广为流传的段子,调侃说伊朗干脆点,直接说:经过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存款恢复70%,欠款恢复30%,然后来看你属于哪类。笑归笑,这种荒唐的场面居然还真能想象出来。
但这事的分量,不止于伊朗本身。
我问了两个搞金融系统架构的朋友,一个在东南亚做IT风控,一个在北京做银行合规。他们都提到一个关键词:可验证性偏差。
简单说,就是对普通储户来说,你的钱没了,你只能等银行说数据找不回来了,你根本无从质疑。但对银行来说,你欠的钱,他们有一百种方式证明你欠的金额正确,甚至还有法律流程撑腰。
你看,这就是信息结构里的不对称。
在过去我们老说技术中立,但这几年,从大数据杀熟、AI换脸诈骗,到黑客攻击恢复数据的选择性,我们一次次看到,技术本身或许中立,但它的使用者,从不。
你会觉得这种事离我们很远吗?2023年某银行的客户系统维护失败,曾导致几百万条交易数据短暂错乱,虽然后来补救了,但如果这事发生在一个缺少外部审计和媒体监督的环境中呢?还能一样找回来吗?
更讽刺的是,伊朗这次只恢复贷款的处理方式,跟之前某国房地产爆雷时,出手兜底的是房企贷款,而不是购房者维权的押金,有异曲同工之妙。
真要比智慧,还得是咱中国网友。
你看看评论区那群人,直接给伊朗银行写起了公关话术模板,不愧是被各种存管宝压过、被头等舱理财砍过、被网贷轰炸过的幸存者,一肚子操作剧本。
这不是伊朗的独角戏。
它是提醒你:你以为的金融数据,是你的财产,其实只是数据库里的数字存在感。只要系统一断,你的存款、积分、消费记录、转账历史,全都归零。而银行那边的你欠我多少,却有法律、技术、结构性力量保障着恢复优先级。
我们还不习惯这种失衡。
但它已经不是罕见个例了。
你想想,如果哪天我们也收到这样一条公告:
感谢理解,目前我们已恢复了全部借款记录,储值数据仍在恢复中,请大家保持冷静。
你还冷静得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