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大连市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在高新区人才港多功能厅召开。大会聚焦加速人工智能赋能产业跃迁、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核心任务。现场,人形机器人、移动充电机器人、四足机器人、船舶清洗机器人、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纷纷亮相、各显神通,大连人工智能产业从“连枝成林”到“生态繁荣”有了具象化的表现。
多举措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本次大会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数据局及大连高新区联合承办。
会上,市科技局发布《大连市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大连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将从建设推广行业垂直大模型、聚力“机器人”研发应用、建设发展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全域场景应用、布局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发力,从产业空间供给、关键技术攻关、科创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开放、人才团队引育、金融服务强化等多方面推出支持举措,推动大连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发布《大连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和软硬件产品研发基地,高新区在《行动计划》中明确,将在未来3年间,实施核心技术“突破”行动、基础支撑“提档”行动、应用发展“增质”、产业生态“跃升”,开展16项重点工作,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全力推动传统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示范区。
多款机器人各显其能
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发布是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我市四家重点人工智能企业带来前沿科技成果,展现出大连在人工智能领域强劲的创新实力。
大连艾斯克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四足机器人,具有出色的地形适应能力,同时可搭载多种传感器和设备,实现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副总经理薛可告诉记者,公司于2023年研发了艾斯克MINI四足机器人,又称机器狗。该机器狗不仅可进可退,还可以登上20厘米高的台阶,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的从硬件到软件自主研发的四足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机器狗可以代替人工实现高危或复杂场景下的巡检工作。而在康养场景中,受银发经济的启发,该公司计划研发导盲犬四足机器人,有望通过机器人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协助视障人士躲避障碍物,安心通行。薛可表示,一只导盲犬从训练到服役,成本约为15万元,而四足机器人训练好之后,可批量化部署,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可在机场、商场、车站等处租用辅助出行。
会上,坤达自动化发布的“移动充电机器人”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先进科技成果,打造出一款储充一体全液冷充电机器人,有效攻克了新能源设备续航难题,其智能调度模式、智能电网协同等技术优势,或将引领行业向更高效、灵活的充电服务方向升级。高瑞海工研发的“船舶清洗机器人”,凭借全国领先的清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填补了海洋装备智能化领域的空白,目前已在多个港口和造船厂稳定运行。豪森智能发布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集成系统”,集成人形机器人生产检测、物料分拣、物流搬运、组装装配、协同作用等多重功能,目前已与奔驰、康明斯、通用等知名公司达成合作。
大连理工大学带来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T1,目前主要用于展演场景中。在现场,它能走能跳舞,还可以走上前去与人“握手”。据了解,它还可以进行语音对话,未来,该机器人还能踢足球,更重要的是,将服务更多工业场景的需要。
大会现场,“中国联通(大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依托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联合联通、华为、新华三等核心生态伙伴,全力打造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枢纽平台。
当天,“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高新区管委会、大连理工大学、科大讯飞、联通、华为等单位为代表,通过整合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推进产业生态建设。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论坛上,科大讯飞、联通、信华信、海创集团等企业代表围绕“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大连在大模型应用、机器人发展、数字赋能制造业转型等赛道机遇和突破口”进行深入探讨。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齐媛媛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