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分析师在深入实地调研小米上海旗舰店后发现,小米电动车Yu7的火爆背后是类似潮玩品牌Labubu的稀缺性驱动需求模式。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6月29日,摩根大通发表研报指出,小米YU7的产品定位超越交通工具,同时产能瓶颈带来的“稀缺性”放大市场热度,而目标客群的差异化避免与国内造车新势力直接“火拼”:
产品定位超越交通工具: 小米Yu7的成功,关键在于其“有趣的大玩具”属性。其吸引力主要源于前卫设计、对年轻及女性消费者的精准捕捉,以及充满科技感的内饰。这表明,在当前中国电动车市场,情感价值和潮流属性正成为关键的购买驱动力。
“稀缺性”放大市场热度: 类似于潮玩品牌泡泡玛特的“Labubu”现象,小米当前的产能瓶颈(Yu7交付等待时间长达6-8个月)和由此产生的长久等待周期,反而加剧了产品的稀缺性,刺激了市场需求和黄牛活动。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应从短期订单量转向其产能爬坡的实际速度。
竞争格局的差异化影响: 报告认为,小米Yu7并未直接与蔚来、小鹏、理想等国内新势力形成“零和游戏”,因其目标客群存在显著差异。其真正的冲击力,体现在加速夺取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研报指出,小米汽车的成功将加速中国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提升,预计从目前的70%增至未来几年的80%。短期内,理想汽车、吉利汽车和跃进汽车等中国品牌有望受益于盈利预期上调,而传统外资品牌特别是特斯拉可能面临市场份额压力。
不止是车:解密小米Yu7热销背后的“潮玩”属性
摩根大通分析师通过对小米上海旗舰店的实地探访和与消费者的交流,报告揭示了“小米现象”的本质:它是一款成功的产品,更是一款“有趣的大玩具”。众多消费者甚至未见实车或试驾,仅凭在线观看发布会便下单。研报将其火爆秘诀归结为四点:
极具吸引力的外观设计: 这是消费者选择Yu7而非其他品牌最普遍的原因。其设计语言和独特的车身颜色(如绿色、珍珠粉、银灰色等)精准地吸引了20至40岁的年轻和中年买家。
女性购买力崛起: 与首款车型Su7相似,预计Yu7约有30-40%的买家为女性。这一比例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尤为突出,甚至许多男性买家的购车决策也受到了其妻子或女性伴侣的显著影响。
“Labubu”式稀缺效应: 小米面临的产能限制,导致了长达数月的交付等待期(Su7需等待6-8个月,Yu7若现在下定,预计年底交付),这种稀缺性反而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形成了类似潮玩市场中的“Labubu”现象。
酷炫的科技内饰: 专为年轻、精通科技的女性用户打造的内饰配置极具吸引力。例如,替代抬头显示的投影仪表盘、前排乘客零重力座椅、可通过语音控制调节透光度的智能天窗、车载冰箱等,均构成了强大的产品力。
截至报告调研时,小米Yu7的预订量已达到约30万台(需支付5000元人民币定金)。然而,投资者需要审慎看待这一数字。根据门店销售人员的估算,其中约30-40%的订单是可取消的,或是由原Su7轿车订单转化而来。
此外,市场热度催生了“黄牛”交易。在“闲鱼”等平台上,已出现卖家以1万至2万元人民币不等的价格,转让其已锁定的订单资格,远高于5000元的官方定金。
这虽难以量化具体数量,但侧面印证了市场的火爆程度和消费者为提前提车支付溢价的意愿。无论如何,交付等待时间长将是常态。
格局重塑:小米Yu7并未引发内卷,外资品牌才是真正“输家”?
在零和博弈的假设下,报告分析了小米Yu7对同价位竞品的影响,结论是其市场区隔相对清晰:
特斯拉Model Y: 售价与小米YU7相当,不过在年轻消费者中,其品牌光环正逐渐消退,尤其是在内饰设计、非真皮座椅和需额外支付超过6万元人民币的FSD功能方面,已显落后。
小鹏G7: 售价23.58万元,但主要目标客群是追求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科技爱好者,且以男性为主,市场相对小众。
理想i8和蔚来/乐道L90: 这两款车型均定位为更大型的SUV,主打6-7座的家庭用户市场,与Yu7的目标客群存在明显差异。
比亚迪、吉利、长城: 目前来看,小米的成功对这些巨头的影响有限。市场普遍预计小米2026年交付量为60-70万台,这仅相当于比亚迪目前约两个月的销量,对传统龙头冲击有限。
报告最终认为,小米的成功并非简单地从中国竞争对手处抢夺份额,而是共同加速了自主品牌的崛起。今年以来,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3年的57%、2024年的65%,提升至70%。报告预测,几年内这一数字将突破80%,外资品牌的生存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