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数字时代,网络直播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瞬间点亮了无数年轻人的梦想舞台。借助这股强大的浪潮,普通人也有机会在短时间内爆红,实现财富自由,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跃跃欲试,投入这片看似光鲜的江湖。
但别被表面的繁华迷惑了,网络直播行业背后隐藏的秘密与乱象,却让人震惊。2023年3·15前夕,江西都市频道《都市现场》的记者亲自潜入一家直播公司,揭开了这层光鲜背后的神秘面纱,展现了直播世界不为人知的生态和运作方式。
这名记者通过58同城招聘平台,成功应聘进入“江西宇世网鸿传媒有限公司”,身份是“艺人经纪人”,月薪标注为5000至8000元。入职前,面试官简单介绍工作内容:带主播、引流粉丝、维护关系。但真正上岗后,记者才发现工作远比表面复杂得多。公司位于南昌市洪都大道的直播基地内,运营团队人数众多,几乎每人带着一位女主播,而他们的核心任务竟是“找大哥”。
“找大哥”是业内隐晦的说法,指的是从打赏排行榜中锁定那些高额消费的用户,利用女主播的私人微信与他们聊天,引导这些“大哥”进入直播间继续刷礼物。一位“师傅”向记者坦言:“我和大哥的关系是‘朋友以上,恋人未满’。就像我脱了衣服站你面前,你伸手摸,我就躲开;等你要走了,我又主动靠近。直播间里有人问我有没有男朋友,我就说有,让每个大哥都以为我在说他。”这种若即若离的暧昧技巧,目的只有一个——牢牢抓住“大哥”的钱包。
而为了让“大哥”们持续掏钱,运营们花样百出,手段五花八门。有时他们会“激将法”,直接骂“大哥”刺激消费:“骂得他没招,只能不断掏钱。”当“大哥”钱包干瘪,他们又会保持距离,伺机“收割”下一波。有“大哥”提出线下见面请求,运营们甚至欣喜若狂,因为这意味着可以“做局”:先让“大哥”在线上为主播庆生刷礼物,线下见面则以各种理由推脱,如果“大哥”不满,便用“擦边球”内容安抚。
“擦边球”是直播行业常用的灰色手段,暗示性语言、图片或视频层出不穷,专门用来挑逗“大哥”消费。公司员工毫不讳言,利用这些低俗甚至色情的内容刺激打赏。“这个大哥月收入6000,给我刷了5000,自己都快吃不上饭了。”一位运营调侃,“我已经骗了他一两千,今天来了肯定得先刷两千。”言语间透出的是对“大哥”们的精心算计与剥削。
更离谱的是,运营们还会虚假定位,让“大哥”误以为主播就在身边,制造“近距离”错觉,提升投入感和黏性。他们对“大哥”从不盲目接纳,而是经过层层筛选,重点“围猎”那些消费能力强的“金主”。刷得少的“大哥”会被逐渐忽视甚至放弃,而刷得多的则获得更多暧昧和关注,确保“持续输血”。
而在“大哥”与主播之间的“恋爱”游戏中,运营人员也自有一套“生意经”——有实力的才谈感情,没钱的直接放弃。礼物刷到位后,还会诱导刷更贵的礼物,仿佛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术,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榨取利益。
这条利益链条上,平台、公司、主播与运营人员分食着“大哥”的打赏。举例说,一件100元礼物,平台先抽走50元,公司拿走10-20元,剩下的才是主播和运营的收益。这种分配机制,促使他们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消费,抛开道德底线,甚至用情感绑架、大量虚假内容和低俗视频,来获得更多打赏。
更令人心疼的是,许多涉足这场利益游戏的主播和运营人员都非常年轻,甚至刚成年,涉世未深。他们被眼前的金钱利益蒙蔽,卷入了这场对“大哥”的“围猎”中,根本未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而这些“大哥”多数是普通男性,甚至有些经济拮据,本想在网络寻找慰藉,却成了被剥削的牺牲品。
网络直播行业乱象频发,近年来类似丑闻不断曝光。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一些直播公司不惜欺骗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监管部门已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出台法律法规,严打诱导消费和低俗内容,同时各大平台也加强了内容审核和违规账号封禁。
但要彻底根除这些乱象,依然任重道远。直播行业发展迅猛,新问题层出不穷,监管手段需不断更新。更有不法分子手段隐蔽,逃避监管,给执法带来极大挑战。
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也应提高警惕,不被虚假信息蒙蔽,理性看待网络直播消费,避免盲目跟风,免成为不良从业者的“猎物”。遇到违规行为及时举报,共同守护良好直播环境。
本应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网络直播,如今却被少数人搞得乌烟瘴气。唯有通过强化监管、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消费者自觉,才能让直播行业重回正轨,焕发应有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