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作为一种常见的非晶态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家电、电子等各个领域。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听到“钢化玻璃更安全”这一说法,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玻璃的“表面应力”特性。普通玻璃与钢化玻璃在成型与处理方式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它们在物理性能,尤其是表面应力值方面的显著差异。
本文将围绕什么是玻璃表面应力、普通玻璃与钢化玻璃在表面应力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玻璃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解读。
什么是玻璃的表面应力?
玻璃的表面应力,指的是玻璃外层在受到特定加工后所形成的残余应力状态。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内部“张力”或“压力”的存在状态,决定了玻璃对外力的承受能力、抗裂性能以及碎裂方式等关键物理表现。
玻璃的表面应力主要来源于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在加热和快速冷却过程中,玻璃外层迅速冷却并收缩,而内层因冷却较慢而膨胀,从而在玻璃的表面和内部形成了残余应力场。
这种应力状态通常分为两种:表层压应力和内层张应力。压应力增强了玻璃表面抗裂纹扩展的能力,而内层的张应力则有助于在断裂时实现可控碎裂。
普通玻璃的表面应力特征
普通玻璃通常指的是未经特殊热处理或化学处理的浮法玻璃。这类玻璃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自然冷却,其冷却速度较慢,温度分布相对均匀,因此内部几乎不存在显著的残余应力。
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表面压应力层,普通玻璃的表面应力值非常低,通常在0~10 MPa之间,甚至可以近似看作“无应力”。这意味着普通玻璃的抗冲击能力较弱,在受到集中载荷或边缘损伤时容易产生裂纹,并迅速扩展导致破裂。
同时,普通玻璃破碎时会形成大块尖锐碎片,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门窗、幕墙、地面、电子屏幕等)通常不推荐使用未经处理的普通玻璃。
钢化玻璃的表面应力特征
钢化玻璃是一种经过特殊热处理的安全玻璃,其生产过程包括高温加热(通常达到600℃以上)和快速均匀冷却。在这个过程中,玻璃表面迅速冷却形成压应力层,而内层则因冷却较慢产生张应力。
这种残余应力分布结构大大提高了玻璃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钢化玻璃的表面应力值通常应在90~150 MPa之间,部分高强度钢化玻璃甚至可达到200 MPa以上。
相比普通玻璃,钢化玻璃的表面应力值高出十倍乃至数十倍。这一巨大差异,使得钢化玻璃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抗机械强度提升:抗弯强度约为普通玻璃的4~5倍,抗冲击性能提高5倍以上。
安全性更高:即使破裂,钢化玻璃也会碎成无锐角的小颗粒,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耐热性强:钢化玻璃可承受更高的热冲击,温差适应范围通常可达200℃左右。
表面应力对实际应用的意义
玻璃的表面应力值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参数,更是评估其使用安全性与性能的关键指标。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子显示、家具等领域,要求高强度、高安全性的场合往往明确要求使用钢化玻璃,甚至规定最小应力值作为验收标准。
在实际检测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光弹法(偏振法)、表面应力计法(化学腐蚀测厚法)等,便于评估玻璃在加工后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
此外,玻璃在后期如切割、钻孔、开槽等工艺处理时,表面应力也可能受到破坏,因此钢化玻璃通常在成型后不能再进行深加工。
总结
普通玻璃与钢化玻璃之间的最大差异之一,就是表面应力值的巨大差距。普通玻璃几乎没有有效的表面压应力层,因此抗冲击性和安全性较差;而钢化玻璃通过热处理形成高强度压应力层,使其在强度、耐热性、安全性等方面都远超普通玻璃。
表面应力不仅决定了玻璃的“物理能力”,也影响着它的应用边界和使用寿命。理解这一点,对于选材、设计乃至安全评估,都是至关重要的。
深圳东仪精工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行业知名的品质检控及实验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专业生产及代理国内外领先检测仪器、试验设备及耗材。公司以“专业水平、优良品质、星级服务”为理念,致力于为光电玻璃、电子电器、塑胶五金等行业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实验室解决方案。业务覆盖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并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