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因体检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异常升高,经多参数核磁共振检查与经会阴精准穿刺活检,最终被确诊为前列腺恶性肿瘤。摆在面前的选择是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这是清除病灶的首选方案。
然而,传统开放手术或普通腹腔镜手术虽有效,却存在两大痛点:狭小骨盆深处的视野差操作艰难,易导致出血过多及术后尿失禁,患者术后往往需经历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尿不湿”生活。
“达·芬奇”四臂协同,狭小空间显神通
面对高龄患者与复杂骨盆结构,薛书成团队选择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下的手术方案。“机器人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赋予医生超越人手极限的能力。”薛书成点明了其核心价值。
把手术交给机器人?患者家属心里犯起嘀咕。薛书成耐心解释:相较于普通腹腔镜约6倍的放大视野,“达·芬奇”的摄像头提供了高达10倍的光学放大,并辅以4倍电子放大,让前列腺周围纤细的血管与神经束如掌上观纹般清晰。更关键的是其仿真手腕器械的7个自由度灵活转动,在耻骨后仅一两厘米的狭窄“盆地”内,机械臂能如人手般自如转向,精准抵达传统器械难以企及的刁钻角落。
“连续几小时手术,医生的手会疲劳颤抖,机器人却能始终保持稳定。”薛书成强调,这种稳定性在分离紧贴盆壁或重要神经的肿瘤时至关重要。配合先进的双极电凝能量平台,术中出血被控制在极低水平。术后的事实也证明,王大爷手术全程出血仅约50毫升,远低于传统手术动辄数百甚至上千毫升的出血量。机器人系统独有的荧光显影技术,犹如为肿瘤点亮“导航灯”,确保微小病灶与可疑淋巴结无处遁形,实现更彻底的肿瘤清扫。
创新“后入路”保功能,让高龄患者焕新生活
鉴于患者和患者家属对术后生活质量要求较高,在“达·芬奇”机器人强大性能的支撑下,薛书成团队为王大爷实施了一项国内领先的创新术式:“后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
传统手术路径需切开膀胱前壁与耻骨后区域组织,易损伤控制排尿的关键神经血管网。而后入路则另辟蹊径,从膀胱后方与直肠前壁之间不到2厘米的缝隙进入操作。“这相当于在‘一线天’里做精细雕刻,空间比传统入路更狭小苛刻。”薛书成坦言,若非机器人辅助,单凭医生手工几乎无以施展。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医生成功保留了膀胱前方、耻骨后以及前列腺前壁区域的神经血管束。
这一关键结构的保留,显著改善了愈后效果:术后拔除尿管,王大爷即刻恢复了自主控尿能力,避免了长达3至6个月的尿失禁期。
“高龄患者手术耐受性很弱,‘达·芬奇’机器人将手术时间从普通腹腔镜的2.5~3小时缩短至约1小时,显著降低了麻醉风险。”薛书成总结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尿失禁,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而有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介入,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极大提升了患者术后尊严和生活质量。”
中老年男性“隐形杀手”,这些人要注意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由于该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被医学界称为中老年男性的“隐形杀手”。而到了晚期,前列腺癌可引起尿痛、血尿等,发生骨转移后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若能早期发现,前列腺癌经手术治疗能获得非常好的预后。但生活中很多患者即使出现异常也羞于检查,再加上很多中老年男性患者误认为排尿异常是正常衰老现象而延误就诊,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薛书成提醒广大男性,特别是老年群体,需警惕前列腺疾病的隐匿信号,“夜尿次数增多是重要警示。正常人夜间排尿应为0-1次,若持续超过2次,或伴有排尿费力、尿线变细等症状,应尽早就医筛查。”
他建议,有下尿路症状的中老年男性患者,以及45岁以上有高度患病危险(如前列腺癌家族史)和50岁以上的男性,最好每年都要接受一次仔细的前列腺癌筛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结合专业医生的指检与影像学检查,实现前列腺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
文字/图片/视频晏飞
通讯员 李长鑫 王慧森
美编 傅可涵 校对 珵智
编辑 张渝浚 阎杰
你不,我不
小编工作给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