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SU7,到小米小米 SU7 Ultra,再到如今的小米YU7,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几乎出一款就能卖爆一款。
特别是小米YU7,一小时的销量就能超过某些新势力,和二线豪华品牌一年的销量。
我们算一下,如果只按标准款25.35万的价格来计算,短短一个小时,小米YU7就超过了700亿,如果在把顶配和中配算上,逼近1000亿不是梦,多么夸张的数字啊。
要知道,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的营业额也不到700亿,而北京银行去年一年的营业额也就699亿,也就是说,小米这一小时的收入,就能抵上银行一年的收入。
而很多车企各种营销,老板们各种出来站台,每年花天价的营销费用,辛辛苦苦一年,还不如人家1小时的销量,这到底是为啥呢?
Looking my eyes!Tell me why?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3个“P”—产品力(Product)、营销力(Promotion)和创始人IP(Persona)。
1、产品力(Product)
小米YU7的产品力很强吗?答案当然是很强!
但是,小米YU7强到能碾压对手?真不见得!
说到底,小米和很多厂家一样,核心的三电,包括电池、电机,以及底盘空悬等等,用的无非就那几家头部的供应商。
借用老罗的一句话不怎么恰当的来概括:“除华为外,在座的都是方案整合商”!
那么,小米YU7的产品力到底强在哪?
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它是真正懂用户需求的,具备市场的独特性。
比如在造型上对标法拉利,但外观更圆润,更讨女性喜欢;比如后排靠背角度调节比迈巴赫多1度(雷军自己说的)
比如AB柱和车门用了2200兆帕的超高强度钢,以前汽车企业采用的最高也就是2000兆帕。YU7比业内最高还要高200兆帕,一看就安全感十足。
比如机械门把手涂成橙色,更容易快速辨认,传统车的机械门把手都是跟车内饰同色,很多车主或许就因为找不到机械门把手,导致发生生命安全风险。
再比如安全锤随车赠送,这个简直太有有必要,因为电动汽车碰撞起火烧死人的案例时有发生。车里有个安全锤,在碰撞的时候可以方便车内乘客破窗。
除此之外,什么超级防晒、座椅抽屉、寻车模式、女性保护等等细致入微的关怀功能,能集中了用户的用车场景和痛点。
很多车企由于“共用”同一个供应商,或者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并没有太大的差距,硬件参数趋于一致,导致的结果就是产品同质化严重。
所以,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不关心参数了,更在乎的是:你的产品能给我带来什么?
小米知道这点,所以小米才懂得如何造一辆参数强,还懂用户需求的车。
2、营销力(Promotion)
小米的营销有多强?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有这样一句经典名言:千万不要跟雷军比营销!因为根本比不过!
不得不承认,在小米还没进入车圈之前,行业顶流就是华为和特斯拉,而今,小米是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
而小米的营销力强在哪里?电驹小编认为有两点:
第一,会宣传。
小米“鸡贼”的地方在于,把供应商的技术进行一顿资源整合之后,再通过互联网的营销思维,去“过度”包装宣传技术,给人的印象是这都是小米的自研技术,显得自己很牛。
比如小米的V6/8电机,其实来自于联合汽车电子和汇川动力,这两家都是业内比较出名的电机厂商。
再比如小米的超级大压铸机,本体是由上游厂商力劲、海天金属等压铸机厂商提供,小米算是开发了后面的压铸产线和压铸件,但被小米一顿宣传之后,好像就变成了小米自己的了。
其实,小米的这招早在手机行业屡试不爽,只是如今又复刻在了造车上。
之前有个经典段子,360老板周鸿祎看到了小米的摄像头宣传“四层玻璃镜头”,觉得非常高级。然后回头问自家的工程师,才知道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是四片镜头。但小米和雷军太会营销了,再简单的东西都被小米吹出了花。
小米会宣传的另一个地方就是深得“田忌赛马”的精髓。
如果小米YU7对标刚刚上市的小鹏G7,或者极氪的7X等等统计竞争对手,小米YU7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其实并没有展现出碾压对手的优势,反而在价格上,相比对手更贵,更没有竞争力。
但问题是,小米YU7自始至终,对标的都是特斯拉Model Y啊,并且把Model Y“奉为”行业标杆。
而特斯拉Model Y放在2025年,真的没啥太大的优势了!特斯拉Model Y有800V吗?有完全体的城市NOA吗?有冰箱彩电大沙发吗?现在特斯拉Model Y独一无二的优势,可能就是出色的能耗了吧。
所以,小米YU7拿特斯拉Model Y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就好比你让年轻的泰森单挑拳王阿里,让东契奇单挑篮球之神乔丹,根本毫无意义。
但是,懂营销的小米,不去对比同期的竞争对手,就是怼着特斯拉Model Y,展示出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与性价比。
3、创始人IP(Persona)
网传,靠雷军这个IP,就能为小米一年省下天价的营销费用。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小米SU7车主/准车主,都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对小米更感兴趣。于是,这也引起一众车圈大佬学习雷军,亲自下场拍视频,做视频,只为打造大佬IP。
不过,创始人IP也有会被流量反噬的风险,前两个月,雷总个人应该是深有体会,这里也就不展开细说了。
总结来说,小米的YU7成功,并不是“单点”突破的成功,而是小米造车“系统性”的胜利!
懂用户所需的产品力是爆卖的基础,出色的营销力是爆卖的流量引擎,而创始人IP则为产品提供了情绪价值和用户信任,一环扣这一环,这三个“P”最终推动小米汽车和小米YU7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史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