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飞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机身,到新能源汽车的高容量电池隔膜,再到手机芯片里的高纯硅材料,每一次产业升级的背后,都离不开材料技术的迭代。
如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正让材料产业站上风口——据行业报告,我国高端材料人才缺口已超百万,能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材料工程师更是“一才难求”。而在培养材料领域实干型人才方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材料技术学部早已攒下了实打实的家底。
据了解,上应大材料技术学部的历史能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70多年的办学历程里,从最初的材料工程系到如今的学部,一步步成长为拥有3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方向和2个硕士点的学科集群,甚至还闯进了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这份成绩单,在应用型高校里相当亮眼。
甚至再专业设置上,材料技术学部走的也是“精准对接产业”的路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妥妥的“王牌”,既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又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还细分出金属材料及智能制造、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节能材料3个方向,从汽车钢料到芯片材料都有覆盖。
还有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紧盯“双碳”目标,专攻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轻质高强材料,是上海市一流专业;材料物理专业则聚焦集成电路赛道,作为国家一流专业,直接对接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行业巨头的人才需求。三个专业各有侧重,却又共享基础课程,既打破了材料领域的“壁垒”,又能让学生找准自己的赛道。
另外,上应大材料技术学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更是让人眼前一亮。103名教职工里,90.3%都是“双师双能”型——意思是既能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又能在实验室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其中不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等“大牛”,光各类高层次人才就有40余人次。
教学上也很“硬核”,不仅有国家级、市级一流课程撑腰,还建了一堆虚拟仿真和校外实习基地,年均出版10多本教材,难怪能拿10多项上海市和行业教学成果奖。更实在的是产教融合这块,跟宝武、华谊、晶澳太阳能这些行业巨头搭起了合作桥,甚至还和企业共建工作室、设奖学金,学生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项目。
而且,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能打”。这里的科创氛围浓得很,就拿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来说,几乎人人都参与竞赛,累计拿了5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升学方面,既有学生考入哈工大、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也有去麻省理工学院、澳门大学深造的。
就业更是不用愁,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常年保持100%,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毕业生能进宝钢、商飞、中芯国际,材料物理的学生则扎堆华力微电子、晶澳太阳能这些芯片、光伏龙头企业。用企业的话说,这里的毕业生“上手快、接地气,能直接解决生产线上的问题”。
说到底,在材料领域想找一所既能学到真本事,又能稳稳对接产业的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技术学部确实有自己的一套。70多年的积累,不是纸上谈兵;跟产业绑在一起的培养模式,也不是噱头。对于想在材料行业扎根的学生来说,这里或许就是个能把“知识”变成“饭碗”,把“兴趣”变成“事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