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模型技术重构互联网产业格局,AI人才已成为科技企业的战略资源。今年5月,京东重磅推出TGT(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面向全球高校精英展开招募,短短50天内便与清华、北大等数十所顶尖院校建立深度联系。该计划覆盖多模态大模型、具身智能、AI基础设施等8大前沿方向,设立80余个尖端课题,展现出京东在AI军备竞赛中的雄心。
京东零售产研负责人透露,在AI转型浪潮中,校招生正成为创新主力:"大模型应用团队里校招生占比已超传统业务"。这种人才结构转变极具深意——没有历史包袱的年轻人更敢突破常规,而高校培养的前沿思维恰好匹配大模型研发的探索性需求。数据显示,京东近三年AI相关专利授权量达11,512件,大模型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果背后正是年轻技术力量的集体迸发。
从实验室到产业前线:京东的AI练兵场哲学与其他科技企业不同,京东为AI人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产业练兵场。在电商推荐场景,算法优化直接影响上亿用户的购物体验;在物流调度系统,模型决策关乎数百万订单的履约效率。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田野感慨:"学术研究往往针对封闭问题,而京东的挑战在于持续定义并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这种"产业级压力测试"催生出惊人的创新效率。入职3年的彗沐开发出PODM-MI重排框架,突破传统搜索算法在多样性与精准度上的矛盾,成果入选信息检索顶会SIGIR 2024。更年轻的洛川则在1年内完成从跟随项目到主导CTR模型引擎优化的跃迁,其参与建设的多硬件训练引擎显著提升算法迭代速度。京东用实践证明:当顶尖学术头脑遇上真实商业场景,能爆发出远超实验室的创新能量。
京东为TGT人才设计了独特的成长路径。每位入选者将配备资深导师,经历"适应工业方法论-解决复杂问题-定义系统需求-独当一面"的四阶段培养。这种模式既避免了"放养式"成长的盲目性,又突破了"流水线式"培养的局限性。导师不会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新人自主探索业务痛点,正如洛川所说:"给空间+给资源比给模板更重要"。
培养机制背后是京东对AI人才特性的深刻理解。大模型时代的技术迭代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经验传授"模式已然失效。京东零售产研负责人指出:"我们需要的是能持续定义新问题的人才,而非仅仅解决既有问题的工程师。"为此,京东构建了开放的技术社区和知识共享体系,让年轻人能跨团队获取资源,形成"创新网络效应"。数据显示,2025年京东618期间,大模型调用量同比激增130%,1.4万个AI智能体协同运行,这些数字背后正是人才体系的强力支撑。
技术信仰与商业价值的共振在京东,AI创新从不囿于技术自嗨。京言智能导购助手服务超5000万人次,京点点AIGC平台日调用量破千万次,数字人直播覆盖1.7万商家——这些落地成果构建起技术与商业的良性循环。京东集团雇主品牌负责人石玉强调:"每个算法实验都有真实数据反馈,每次迭代都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这种"研以致用"的文化,让年轻研究者能亲眼见证自己的代码如何改变亿万用户的体验。
这种闭环生态正在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参与TGT计划的候选人普遍表示,京东最诱人的不是高薪,而是"改写产业规则"的机会。当其他公司还在讨论大模型参数规模时,京东的年轻人已在用多模态技术重构直播电商,用强化学习优化仓储物流。截至2025年一季度,京东研发投入累计达1456亿元,这些投入正通过人才杠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壁垒。
AI时代的组织变革:扁平化与自驱力京东在AI人才管理上展现出惊人的灵活性。传统企业的层级观念在这里被彻底打破,"不论资排辈"成为铁律。年轻的算法工程师可以自主立项,直接调用计算资源,甚至牵头跨部门协作。这种扁平化管理释放了惊人的创新活力:有团队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从论文复现到业务落地的全过程,创造出比同行快3倍的迭代速度。
这种组织进化直指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当技术变革周期缩短至数月,企业必须建立能快速吸收前沿知识、迅速转化创新的敏捷体系。京东通过TGT计划打造的,正是一支既能深入学术前沿、又能扎根产业实践的"特种部队"。正如零售产研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在雇佣工程师,而是在寻找共同定义未来生活的伙伴。"在这场AI重塑一切的时代浪潮中,京东的人才战略或许已为其赢得关键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