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天津7月2日消息(记者周思杨)日前,中国民航大学组织控制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大数据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前往比亚迪沉浸式科技空间(迪空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问道人工智能”主题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学校“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下,创新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引导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科技创新最前沿洞察时代发展。天津大迈文化传播公司给予此次实践活动大力支持。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走进迪空间,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等领域的品牌文化、匠心智造与创新技术突破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里,学生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真正走进产业实践一线,将专业前沿探索与思政价值引领紧密结合。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庆西说:“带着真问题来,到科技前沿去,让思政课实践教学走近学生专业,成为激发科技报国理想信念、涵养创新思维的思想熔炉。”迪空间馆长张庆林深有感触:“今天学生们展现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这种专业与思政融合的深度实践,也正是企业创新发展所亟需的智力与精神支持。”新疆策勒教师玉素甫·木合买提表示:“在天津这个东部沿海城市,我感受到了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西部振兴必须靠科技创新!”
活动现场(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深刻重塑着社会生产生活和教育形态。在迪空间,师生通过先进的模型展示与智能交互系统,深入了解比亚迪的新兴技术。学生们也把课堂的理论思辩直接带到实践场景。航空工程学院研究生常乐天在技术研讨中提出:“智慧交通的终极目标不应止步于单车智能的优化,必须运用系统论思维,秉持‘大交通、大安全’理念。人工智能的开发应用尤其需要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确保大数据和算法服务于整个交通网络的安全、效率与公平,避免技术孤岛。”安全学院研究生杨益涵则分享了其关于借鉴民航业“举手文化”保障智能交通安全的思考:“AI算法与算力的进步高度依赖高质量数据,构建公众志愿参与的交通安全隐患即时报告机制至关重要,这不仅是技术可靠性的基石,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价值理念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生动运用。”张庆林高度评价了同学们的见解,表示将把其中蕴含的深刻思考带回给总部研发团队。
本次活动是中国民航大学在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探索“双混合”模式的一次探索,即不仅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实践教学也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实践前,学生在课堂充分讨论人工智能的历史与现状,完成初步的问题梳理;线下深入实地考察,与技术和管理人员深度交流、现场研讨,活动后再回到线上平台进行成果分享、报告撰写和延伸讨论,线上线下环环相扣,构成了研究生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混合”的教学新模态。中国民航大学郭枝教授表示,将持续深化研究生思政课改革,深层次引入人工智能,为培养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探索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