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9日的官方公告中,记者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WGSBN)获悉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编号为34815的小行星,经过该机构的批准,正式以华语乐坛传奇歌手王菲的名字命名为“王菲星”。这一重磅消息的发布,源于国际上极具知名度的小行星猎手杨光宇的发现。
公告中提到,王菲不仅是杰出的词曲创作者及演员,还是华语音乐界的一位标志性人物。她那空灵的嗓音以及独特的艺术理念,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激励了无数乐迷。而在西方观众的心中,她因在王家卫执导的经典影片《重庆森林》和《2046》中的精彩演出而广为人知。
那么,这颗小行星是如何被发现和命名的?谁又可以为它们命名呢?记者采访了天文爱好者林景明,他在我国天文史料的整理与挖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首先,林景明为我们解释,小行星是一类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虽然和行星类似,但在体积和质量上却小得多。在过去,人们通常会用神话人物来命名这些小天体,然而,随着数量的增长,这种做法渐渐显得不够,可用的名字日渐匮乏。因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新规:小行星的发现者拥有命名权,这也是所有天体中少数可以根据发现者个人意向命名并获得国际认可的特例。
小行星在被首次发现时,国际小行星中心(MPC)会为其分配一个临时的编号。只有当其观测数据足够多,能精准确定其轨道并能预测将来的位置后,才能申请得到永久编号。这个过程通常需要等待数年乃至更久。
获得永久编号后,MPC会确认小行星的发现者,也就是在首次成功完成两晚观测数据的观测者。发现者可根据个人意愿,为小行星命名,这些名字通常包括科学家的名字、各个领域的名人、地名、甚至是发现者的家人等。而命名的申请及理由需要提交给WGSBN,经投票通过后方能生效。
除了王菲,还有许多其他巨星如张国荣、刘德华也曾在小行星命名中留下烙印。王菲星是杨光宇于2001年9月20日发现的,杨光宇也常利用小行星命名为他的亲朋好友的名字,甚至包括一些演艺圈名人,如林青霞、邓丽君、刘德华、张国荣和李安等。他甚至有创意地将两颗小行星命名为“李白”和“杜甫”。
作为全球最活跃的小行星猎手之一,杨光宇所发现并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超过2000颗,赋予了他广泛的命名权。他在公开场合曾分享,命名小行星不仅是一种科学成就,更是寄托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林景明特别强调,小行星的命名并不会带来任何奖金或证书,其命名权不可转让或出售。但在网络上,依旧有人以“出售小行星命名权”为由进行诈骗,然而这些服务并未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的权威认证,因此其合法性存疑。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