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喊出“1999元起”时,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高呼“年轻人的第一副AI眼镜”,也有人质疑“没有显示屏算什么黑科技”。小米AI眼镜发售5日现货售罄的背后,究竟是跟风炒作还是真需求?我们带着Meta Ray-Ban做了72小时硬核对比。
开箱:小米AI眼镜的「轻量化革命」
40g的重量比Meta轻2g,上手第一感觉是“像没戴眼镜”。镜腿采用弹性钛合金材质,对亚洲人偏扁平的脸型贴合度明显优于Meta的欧美版型设计。实测骑行30分钟未滑落,电致变色镜片切换仅需0.2秒,比Meta的0.5秒更快。
Meta的时尚感更强,但小米在佩戴舒适度上完胜。尤其对于需要全天候使用的场景,比如健身时佩戴,小米的“无感”设计几乎让人忘记它的存在。
硬核拆解:续航与影像系统对决
续航是最大惊喜。双芯片架构下,小米连续视频录制+语音交互坚持了8.6小时,Meta则在4小时后宣告电量耗尽。索尼IMX681传感器的1200万像素镜头表现稳定,暗光环境下噪点控制优于Meta,但动态拍摄时防抖略逊一筹。
音频方面,小米的5麦克风阵列在嘈杂环境中收音清晰,开放式耳机低频表现饱满。Meta的骨传导技术私密性更好,但音质偏单薄。
AI功能实战:小爱同学能碾压Meta AI吗?
智能家居联动毫无悬念——米家设备秒响应,而Meta需要额外配置网关。不过Meta的全球化生态兼容性更强,支持更多第三方IoT设备。
1999元值不值?三类用户选购指南
内容创作者:第一视角防抖拍摄+多平台直播兼容性,堪称Vlog神器。但导出素材需通过手机中转,效率略低。
科技尝鲜党:电致变色镜片的科技感值回票价,但AI功能尚未完全开放,可玩性有待挖掘。
日常实用派:作为开放式耳机+扫码支付工具,通勤场景便利性拉满,但2699元的变色版溢价较高。
结语:小米的「性价比」还能打吗?
小米用1999元的价格给出了重量、续航、本土化体验的三重答卷,而Meta胜在显示技术和全球化生态。如果你预算有限且主要使用国内服务,小米是目前最优选;但若追求更成熟的AR体验,建议等待下一代产品。这场“百镜大战”才刚刚开始,雷军已经用现货售罄证明了:AI眼镜的刚需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