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任娜 通讯员 阎奕璇 徐章硕
近日,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一群学子打破常规界限,敢于跨越学科的边界,自主研发出“灵境”AR智能眼镜,能够以毫秒级的速度识别文物,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并播放AR动画,让文物活起来,识别准确率高达98%。
据介绍,“灵境”智能眼镜融合了“AR+AI+5G”技术,能够以毫秒级的速度识别文物,提供文物基本信息并播放AR动画,识别准确率高达98%。在语言交流方面,它支持12种主流语言及20余种小语种的实时互译,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得以穿越语言屏障,传递给所有人。
目前,“灵境”AR智能眼镜已在西安兵马俑、大雁塔等景区试点应用,成效显著。在硬件上,独特的树脂衍射光波导镜片的轻巧便携和高通骁龙XR2芯片带来的强大性能,是“灵境”智能眼镜的最大优势。内容方面,团队联合陕西考古博物馆等权威文博单位,构建了专业的学术解构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丰富且权威的文化内容。
团队负责人陈贺天向记者介绍:“市面上的很多AR眼镜都需要在特定的场域之下才能保证准确的即时翻译。而我们的翻译模型更加偏向专业领域。”团队在翻译模型的细节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同时积极地与外校合作,以弥补团队资源的不足。除了强大的翻译功能,“灵境”AR智能眼镜还具有突出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基于学术论文和专业知识,团队自主研发了“西外智库AI模型”,从衣、食、住、行方面掌握文化差异,降低了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谈及“灵境”AR智能眼镜项目的起源,该项目的指导老师党伊玮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我们通过对旅游市场的调研和观察,发现外国友人在语言翻译、文化理解等方面有实际的困难。”基于此,团队决心发挥专业优势,将语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解决方案。作为语言专业学生,他们从实际问题出发,努力实现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完美衔接,突破高校传统科研范式。将学术构思转化为市场产品绝非易事。该团队采取跨校合作的方案。党伊玮介绍道,“团队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既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培养了学生的跨校沟通能力。”通过跨校合作,团队能够整合不同学校的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这种开放协作的模式,不仅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灵境”AR智能眼镜的诞生只是西外学子跨界探索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西安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日益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孵化基地、比赛平台、大创项目等多维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