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周延萌李福荣 韩子强
打破边界:
构建药学教育新生态
面对健康中国战略对复合型药学人才的需求,学校药学院教学团队提出了“大药学”理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将药学教育边界从单纯的药物研究拓展至“药物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社会服务”全链条,实现了从“小药学”到“大药学”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牵头成立山东省药学专业联盟,创新实施"1+M+N"协同教学模式,整合跨区域高校、企业和数字公司资源,共建智慧课程、数智教材、虚仿实验和AI教师等教学载体,实现优势资源深度共享。
智慧赋能:
构建“HVS”
三维育人深度变革体系
在“大药学”理念的指导下,团队构建了“HVS”三维育人体系,即“Horizontal跨学科融合(H)+Vertical全周期覆盖(V)+Sentimental情感价值内化(S)”,为“大药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横向跨学科融合(H):基于OBE理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包括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AI驱动药物合成设计在内的“药学+”课程,实现跨学科、扩领域知识整合。联合省内外兄弟院校建设12门药学专业核心智慧课程群,实现跨校跨课知识点关联,建设动态知识图谱,整合药学、医学、信息学前沿成果,重构跨领域知识脉络。已出版1门综合实验数字教材,编写课程融合思政案例教材1部,实现了“人工智能+药学+X”的跨学科知识重构。
纵向全周期覆盖(V):通过增加《药学综合实验》必修课程,编写数字教材《药物综合研究与评价实验教程(案例版)》,帮助学生了解药物研发全过程。构建“双同五维多元”一体化实践创新模式,通过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大药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五个维度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和指导。
依托现有GLP国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设“药物非临床研究虚拟仿真GLP实验室”,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建设阿司匹林数智化生产实训中心平台,构建“三真实”实训场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深向情感价值内化(S):首创“五度双环”精准教学模型。该模型从知识难度、认知深度、思维广度、情感温度和评价维度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
成效显著:
创新实践成果丰硕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素养、思政与职业素养、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各类竞赛中,学生屡获佳绩,连续三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奖,本科生发表SCI论文56篇,申请专利23项。此外,学生对课程融合教学的满意度高。
在这一创新模式的推动下,教师队伍也实现了全面发展。联盟建设有多门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发表了教研论文48篇,并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等比赛中获奖。
该创新模式不仅在校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药学核心专业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入选第61届高博会知识图谱建设优秀案例,4门主干课程获得超星知识图谱建设优秀案例。智慧课程建设获评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技术分会、山东省电化教育馆、山东省课程联盟等优秀案例4项。团队成员受邀通过线上和线下形式在全国高校做智慧课程建设相关讲座近50余次,直接指导智慧课程建设12门,服务了全国近二百多所学校数万人的智慧课程建设。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创新实践为数字时代教育变革提供了示范。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跨界融合,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探索更多可能性。
在全球数字技术革命浪潮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作为山东省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教学改革项目(“111计划”)牵头单位,联合多所高校及企业创新构建"大药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其基于人工智能赋能的“HVS三维模型”实践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药学教育的边界,更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的路径。
转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