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2630,阅读时间:约7分钟
编者按: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海船中,冷研之前已介绍了多种船型,诸如沙船、福船、广船等,它们各具特色,且在不同的航行环境中各有优劣。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船型外,还有一种船型,虽然通常被归类为广船系列,但其实它的航海性能远超广船,这就是“老闸船”。严格来说,老闸船并不像米艇那样有明确的船型定义,它类似于福船和广船,是一种泛指的船只类型。也就是说,虽然外观可能千差万别,但在内部结构与设计理念上却有相似之处。老闸船实际上是结合了西式船体和中式风帆索具的帆船类型,只要符合这一标准,它就可以被归为老闸船。如果把西式的盖伦船换上中式的帆装,它也能称为老闸船。
老闸船的诞生过程并不复杂。葡萄牙人进入亚洲地区后,逐渐接触了大量的亚洲船只,尤其在占领澳门后,葡萄牙与中国商人的贸易更加频繁。中国的船只由于其出色的适应性,能够很好地应对中国沿海复杂的水文和地理条件,成为了葡萄牙人眼中的理想选择。广船适合内海航行,但抗风浪能力较差;福船抗风浪能力较强,但与西式船只相比,它的结构和航速都有所欠缺。葡萄牙人认为西式船体更加坚固,但在帆装的选择上,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中国式的帆装索具虽然航海性能略逊色于西式帆装,但它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抵抗风力变化,且这种帆装在东南亚地区也非常普及。东南亚的水手们已经熟悉了中式帆装的使用,如果改用西式帆装,葡萄牙人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培训。因此,他们最终选择了将西式船体与中式帆装结合。老闸船的外文名称为Lorcha,发音上类似于“Junk”,而中国人根据其发音称之为“老闸船”。
然而,这种“西式船体”并非完全是西方设计的。在16、17世纪,西方海船普遍具有较高的干舷,并为了保持船体的稳定,许多船只还采用了舷缘内倾的设计,防止船体吃水过深。然而,中国及东南亚的水文情况较为复杂,完全照搬西方船体结构并不适用。老闸船的设计实际上借鉴了广船的低矮干舷,但尾楼却比广船要高一些,因此中国人形象地称它为“鸭屁股”。水下和内部结构则完全采用了西式设计,船体采用龙骨与肋骨结构,肋骨较为密集,且内外都配有舷板,但不像传统的中式帆船那样使用水密隔舱结构。通过现今澳门地区的老船匠制作的传统船只模型,我们可以一窥这些细节。
与传统的中式船只相比,老闸船的横移现象大大改善。西式船体通常具有较大的长宽比,而这使得航行时的横移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当然,尾楼部分依旧保持了中国传统式的设计。由于老闸船航速较快,有些船只还配备了开孔舵,舵架则采纳了西式设计,避免了传统中式舵架的易损缺陷,但并没有采用舵轮结构,而是简化为舵柄。一些老闸船还配有棚架,用于支撑收起的风帆,同时为甲板活动提供更多空间。
由于其优越的航海性能,广东地区开始建造这种结合了中西元素的船只,老闸船也因此逐渐成为广东当地的特色船型,最终被纳入广船系列中。采用西式船体的老闸船,整体结构更加坚固,且由于靠近广州地区,造船常选用优质木材,使得老闸船的质量相对较高。然而,由于建造过程较为复杂且造价较高,这种船只最初并未被广泛用于战舰,只有少数老闸船被葡萄牙商人用作武装商船。当然,当时的广东海盗也曾使用老闸船作为战船,因此推测清代中期,老闸船作为水师战船的数量可能会有所增加。
有趣的是,鸦片战争后,老闸船成为了清代广东水师的主力之一。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和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中,清政府派员参加并展示了许多反映中国情况的物品,其中就包括一艘战船。该船在参与博览会后被遗留在比利时仓库,直到1925年才被重新发现。1947年,这些船模被运送至安特卫普航海博物馆进行修复,并从1950年开始在欧洲各地展出。该船模型曾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展出两年,通常标注为广船,但细看后会发现,这艘船实际上是一艘老闸船。
这艘船的设计与老闸船非常相似,且船体采用了金属包裹的船壳,这一做法在17至19世纪的欧洲大帆船中较为常见。令人感兴趣的是,这艘船装备了6门火炮。火炮布置方面,4门位于船体两侧,2门则安装在尾楼上。由于使用了回旋炮架,火炮的射界得到了大幅提升。笔者曾见过一艘老闸船模型,装备了5门火炮,采用类似的炮位布局,但这艘模型是现代人制作的,因此精确度不如清末的原型。
中国的战船种类繁多,虽然外界对广东地区的海军比较熟悉,但很少有人会将老闸船作为代表传统中国战船的船型。按常理,福船才是中国传统战舰的代表,但这一事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对中国古代水师战船的种类和重要性可能存在误解。事实上,古代水师中占据主力地位的并非性能卓越的福船,而是便宜且高产的沙船。
有资料称,清代的红单船就是一种老闸船,尽管这一点尚未得到考证,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这一推测是有可能的。红单船曾是湘军水师外海战船的主力之一,考虑到太平军使用了大量的沙船以及其他小型渔船,红单船的战斗力显然更为出色。
此外,黄海地区的排子船也颇具特色。这种船型与北方传统的沙船差异较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渔业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排子船的排水量在30到70吨之间,船体设计为单折角型,船首尖锐,船尾呈弯曲状,船脊低,梁拱较小,且具有长而连续的舱口。舷墙较低,舵呈刀状,向后斜插。排子船装备了三桅悬硬帆,船速较快,能在5级顺风下航行,约6.5至7节,甚至能够应对7级及8级大风。这种船型的设计风格倒有些类似于西方的船只,是否受到西式船体的影响,仍未得出确切结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