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芯作为充电宝的“心脏”,成本占比高达50%。综合多位行业人士分析,一个用料扎实、具备安全保障的充电宝(1万~2万毫安时),合理成本在百元上下。这包括了高品质电芯、具备多重安全防护的主板、阻燃外壳等。若再计入设计包装、渠道铺设、营销等支出,百元价位段产品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容易在关键用料上妥协。 ]
“百元以下的充电宝?我不会考虑,经济账根本算不过来。”充电宝爆雷后,一位从业者向第一财经直言。她强调,在认准大品牌和3C认证的基础上,200元以上的充电宝才是更安心的选择,“单是一颗优质电芯,成本就在50元左右了”。
电芯作为充电宝的“心脏”,成本占比高达50%。综合多位行业人士分析,一个用料扎实、具备安全保障的充电宝(1万~2万毫安时),合理成本在百元上下。这包括了高品质电芯、具备多重安全防护的主板、阻燃外壳等。若再计入设计包装、渠道铺设、营销等支出,百元价位段产品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容易在关键用料上妥协。
罗马仕此次出现问题的产品价格一度低至70元。在罗马仕召回风波后,B站博主@究物研社拆解了罗马仕两个同型号的充电宝,发现召回批次的充电宝明显做工更差,缺少温度保护设计,测试可见充电效率较差,且外壳并不阻燃。从中可以看到厂商用料不同带来的质量差距。
行业危机催生换新潮,消费者如何避险?行业认为,充电宝并没有技术门槛,主要在于厂家愿不愿意在成本上花钱。因此,价格成为品牌与认证之外,一个直观的筛选维度。
这一轮充电宝引发的信任危机或将带来上下游产业的洗牌。按市占率,小米、安克(Anker)、罗马仕是国内充电宝前三的品牌。真锂研究院创始人墨柯对第一财经表示,行业当下的问题根源是充电宝企业的内卷和价格战,一味追求低价,传导至上游则是不断压低价格,“电芯厂商不愿意失去单子,又想赚点钱,就可能尝试用较次的材料,最终导致安全问题”。
成本拆解:百元是安全线
一个充电宝的物理结构并不复杂,主要由电芯、主板和外壳组成,要确保基础安全,三者均需达标。一个常见的容量1万~2万毫安时的充电宝,成本价格约为百元。
电芯是充电宝最核心的部分,其稳定性决定了产品的安全底线,这次爆雷主要原因就是上游厂家安普瑞斯生产的电芯质量不合格。
头豹研究院分析师钱袁冬对第一财经提到,公开平台如1688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亿纬等头部品牌的动力型锂电芯单颗价格普遍在45~60元区间。在此次风波后,安克创新随即停止了与安普瑞斯的所有合作,转向ATL(宁德新能源)。
记者了解到,ATL的电芯价格较高,也会推高成本,这不是所有厂商都能承受的。但爆雷之后,第一财经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优质电芯已成为不少品牌的卖点,一些品牌在主页标明产品用的电芯是“头部品牌长虹三杰”,或者“上市公司亿纬锂能电芯”,大部分充电宝原价在200元以上,但叠加国补会有优惠。
钱袁冬介绍,除电芯外,一个合规的充电宝还需叠加BMS电池安全管理系统、防护隔膜等材料成本、外壳、摊销制造成本并完成一系列的质量检测与认证。综合下来,整体物料与制造成本逼近或超过百元。
充电宝并不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门槛的行业。知乎数码科技博主@Cyber麻薯长期关注这一行业,他对记者介绍,行业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不是一家企业大、技术先进,生产的东西就一定好,因为技术规范已经非常普及,主要问题在于厂家愿不愿意在成本上花钱。”
在这次罗马仕召回风波后,@究物研社拆解了罗马仕两个同型号的充电宝(PAC-20-272),区别在于,一个是召回批次,一个则是非召回批次。从这两个充电宝的拆解中可以看到厂商用料不同带来的质量差距。
@究物研社在测试中发现,召回批次的充电宝在充电过程中温度明显更高,且充电功率不同,召回型号C口只激活了10w的低功率,充电中还出现疑似过热降功率的现象。“这款充电宝拆开后,电池和外壳连接并不牢固,一拽就出来了,内部没有NTC热敏电阻进行电池温度保护。”该博主在视频中表示。
不召回的充电宝C口可以激活18w功率,拆解过程中博主发现,这一充电宝的外壳粘胶也更稳固,只能用解胶剂慢慢拆,电芯也完全不一样。其次,非召回批次的电池还有缓冲泡沫棉保护,整体与外壳接触的地方,减震缓冲措施也做得更好。
在电路板方面也有所不同,召回批次没有温度保护探头。@究物研社测试发现,有温度保护探头的充电宝,在模拟温度过高的环境下,会自动切断充电,以此来保护电芯不过热。“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电芯再热,只要电压没问题充电宝就不会轻易断开输入或输出。”该博主在视频中说道。
@究物研社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温度保护上,充电宝中一般有两个检测点,一个是外置的温度探头,用于检测电池,另一个则是充电宝主板内置的,用于检测主控和主板温度。只要一处温度超过预设值,就会降低功率,温度再高,会进一步断开进行保护。
充电宝的最外层防线是外壳,用料好的带阻燃功能。@究物研社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发现,召回批次的外壳更容易燃烧,非召回批次的充电宝外壳则很难燃烧起来,查看外壳上发现非召回型号标识有V-0级阻燃,这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最高等级的阻燃性能标准之一。
此次行业问题较多的罗马仕走的是低价路线,“用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一定会在用料和做工上更省。”博主@Cyber麻薯提到,这次出问题的罗马仕2万毫安时的充电宝,售价就不到100元,部分渠道活动价格低至70元。
200元或是安心门槛
“充电宝必须有3C认证标志才能销售”是实行不到一年的新规定,目前消费者手中还有大量未有3C认证的产品。叠加此前罗马仕、安克计划召回上百万个充电宝的背景,这或许会带来大量的替代性购买需求。
但哪些充电宝值得信任,消费者很难判断。抛开性能和技术分析,从业者给出的简单参考是,在认准大品牌与3C认证的前提下,优先选择200元以上的产品。
这一价格标准或许不算严谨,但多位从业者都认为不无道理。“成本100元,厂家还得要赚利润(例如20%),如果渠道商有两三层,层层加价下来,200元是差不多的价格。”墨柯对记者表示。
@Cyber麻薯表示,一些好的充电宝只是1万毫安时就要200元,就是因为价格高,会用一些很好的电芯,做一些堆料,支持更高功率,高温自动断电或者其他的安全保护都需要做到位。
头豹研究院长期调研和数据监测显示,售价200元以下的充电宝事故高发,主要隐患集中在低价电芯、BMS保护电路缩水以及代工环节品控不严。
钱袁冬认为,百元价位产品在用料与品控上的投入空间有限,近年电商平台售后与召回案例也集中在百元价位。
虽然200元以上大品牌产品在用材、认证、检测上通常更可靠,但价格并非绝对标准。大型厂商可能通过规模采购降低成本,具体选购时,若要注重性价比,消费者应“擦亮眼睛”,关注电芯、电路保护、阻燃等因素。
例如,消费者可以优先选择公开标明使用宁德时代、亿纬等主流动力电芯的品牌,这类品牌在事故率和售后投诉方面普遍优于杂牌或无溯源电芯产品。此外,还可以关注产品是否具备过充、过放、短路等多重保护功能,外壳和隔膜材料厚度是否达标,防火、防爆设计是否完善。
行业上游的问题电芯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罗马仕、安克已经是行业前三的头部品牌,也陷入了危机。不过,墨柯告诉记者,总体上大品牌还是值得信任,不必闻之色变,购买合格的产品问题并不大。
但使用上,用户并不能无限度信任充电宝。“在充电的时候,感觉充电宝有点发烫,最好是终止充电放一边冷却一下。电芯过热继续用的话,出问题的概率就比较大,此外,充电宝鼓包就已经比较严重了,绝对不要再用。”墨柯提醒。
行业大地震
伴随此次充电宝风波的,是巨大的充电宝替代需求。头部两大品牌面临信任危机,会是其他厂商的新机会吗?但目前卷入风波的远不止这两家。
记者此前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搜索发现,罗马仕、安克创新、小米、倍思、绿联等多家知名充电宝品牌的部分3C认证被暂停,涉及多款快充移动电源产品,上述证书状态变更时间大都自6月初开始。
例如,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有两款充电宝的3C认证在6月14日被暂停。罗马仕几乎全线移动电源的3C认证证书近期陆续被暂停。
此次安全事件波及的品牌范围较广,根本原因是大型供应链厂商安普瑞斯的电芯出了问题,而头部品牌几乎都与安普瑞斯有合作。
此前两家品牌曾发布召回公告,从中可窥一二。6月20日,安克创新宣布召回中国区7款共71万余个充电宝,在问题原因调查中提到“电芯来料品质问题未能及时识别”。安克创新称,发现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这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引发过热甚至燃烧。
6月16日,罗马仕宣布召回49余万台移动电源,关于召回原因罗马仕称,由于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风险。
各方消息证实,这一供应商是安普瑞斯。天眼查App信息显示,安普瑞斯近70张3C认证资质证书均处于撤销或者暂停状态。另6月21日,安普瑞斯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认证)被暂停。知识产权信息显示,该公司的20余项电池相关专利处于被驳回状态。
安克创新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对于供应商提供的电芯配方以及样品,内部会进行抽样检测,没有问题后再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供应商更改了配方,如告知后内部会进行新的抽样检查,但是若没有告知就会有盲区出现。
安普瑞斯也有高端和低端电芯之分,第一财经了解到,充电宝产品的规格和价位段不一样,采购的同一品牌电芯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买低价产品大概率能避开问题。
近年来,行业不断内卷,比拼快充功率和体积,以及性价比,忽视了产品的安全。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1.7万余家充电宝相关企业,涉及法律诉讼的充电宝相关企业约占9.2%,2.4%的相关企业曾被行政处罚。
此次信任危机或将促使行业从技术竞赛转向安全比拼。记者了解到,从5月开始,监管部门会到生产工厂进行飞行检查,是一个多轮交叉、抽样检查的过程。
墨柯认为,这一次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在于企业内卷和价格战,这也给充电宝企业提了个醒,不能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去向上游压价格,这么做最终会反噬自身。风波之后,当消费者更愿意为安全投票,也会倒逼这个行业更良性地发展。
本轮危机是行业深度洗牌的重要节点。钱袁冬认为,整体来看,缺乏全流程品控能力的品牌将在新一轮监管收紧中面临更大淘汰风险。未来行业的安全底线将回归于“自建产线+供应链透明”的标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