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1日,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迎来了全球顶尖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作者们的集结,他们在这座电影盛会中不仅展示了创新成果,也见证了AI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了“AIGC单元”,成为国际A类电影节中首个开设此类竞赛单元的历史性突破,吸引了来自全球的青年创作者与AI技术的结合,展现了AI影视创作的最新趋势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今年的“SIFF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不仅让AIGC创作者们站在了世界级电影舞台上,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促进了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的碰撞。从电影节的舞台到闭幕红毯,创作者们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展示与讨论,他们不再仅仅通过屏幕展现自己的技术成果,而是在现场与观众深入互动,共同探索未来影像的可能性。
AI影像创作逐步走向主流,AIGC创作者不再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创作的主导者。在这场创作盛宴中,来自即梦AI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联合推出的AIGC单元,让全球影像创作者们有机会展示各自的创意作品。评审主席王红卫在评选过程中提到,创作者们的AI创作更加注重故事性与情感表达,摆脱了初期技术性展示的局限,显示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本届电影节AIGC单元的6部入围作品:《风吹过那拉提》、《回溯药》、《金鱼》、《清理》、《潜入梦海》及《我的外星女友》,在上海影视市场进行了市场放映,现场座无虚席。创作者们与观众的交流氛围充满了创意与思辨的碰撞。每一部短片都拥有独特的风格与深刻的主题,探索外星科幻、时间旅行、职场焦虑、科技伦理等多维度的议题。
例如,《风吹过那拉提》是一部真人画风的短片,讲述了维吾尔少年在广阔草原上追寻父亲身影的故事;《回溯药》则采用穿越时空的科幻题材,探讨人类如何面对历史与未来的博弈;《金鱼》是一部怪诞惊悚动画短片,借助寓言的方式,揭示了当代劳动者的生存困境;《清理》则通过清洁机器人这一载体,反思了“清洁”与“责任”的哲学命题;《潜入梦海》是一部结合脑机交互的科幻短片,讲述一名警察通过虚拟时空旅行逆转命运;《我的外星女友》以外星人与地球男友的幽默恋情为题材,展现了AI动画的幽默魅力。
在评审中,导演罗冬对这些作品特别赞赏,他认为《潜入梦海》这部短片通过真实事件改编,展现了AI在创作中的巨大潜力;《清理》则将AI与人类情感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探讨了伦理问题;而《金鱼》用独特的动画风格重塑了职场题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发展,AI创作者逐步从技术工具的辅助者,转变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主体。王红卫特别强调,尽管AI技术在影像创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但创作者的主体性依然是核心。AI不应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它应该成为创作者传达故事、情感与思想的有效工具。
《金鱼》这部作品在技术与视觉风格上取得的突破,得到了评审的高度认可。AI创作的持续进步,表明了创作者如何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迭代与创新,超越了传统创作方式的局限,使得创作更加丰富与多维。而对于《潜入梦海》,评审则认为它充分展示了AI如何通过技术突破传统电影制作的物理限制,使得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在创作流程中,AI的角色已经从初期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参与创作的核心力量。导演阿米认为,AI就像是创作者的一个无形团队,提供了前期构思与创意实现的支持。而后期制作仍然依赖传统方法,因此,AI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早期阶段的创意生成上,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手法的局限。
此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与即梦AI的合作,体现了AI与影视行业深度融合的趋势。这不仅是对创作者的支持,也是为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平台。王红卫强调,AI不仅是电影创作的工具,它还将成为未来创作的一部分,改变创作方式与创作内容的边界。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的电影创作将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与资源的束缚。AI带来的创作新视角,将帮助创作者突破传统创作方式的界限。罗冬导演回忆起自己与苹果公司的合作经历时感叹,AI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他相信,AI将成为未来电影创作的重要力量。
AI创作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董晶晖作为一名从游戏程序转型的创作者,已将AI作为创作的核心工具。他的作品《鬼饮食》便是他通过AI探索创作的成果之一。董晶晖希望通过不断的实验,打造属于自己的AI创作IP,探索AI能为影视创作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同样,阿米对AI的未来充满期待,尽管他仍在观望AI是否适合应用于广告或短剧,但他已经确信,AI将成为未来影视创作的重要方向。通过即梦AI平台,创作者们不仅得到了工具的支持,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空间和社区。
通过一系列深度合作与项目落地,即梦AI不断为创作者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未来,AI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将逐步推动“未来影像”理念的实现,而这一过程也将推动AI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