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成为国内科技产业的新热点。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至国家战略。此后,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多个城市相继发布专项政策,各地根据自身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路径,旨在抢占这一新兴领域的制高点。
以下是截至目前国内明确提出
打造具身智能产业目标的城市及相关规划盘点
01
北京
- 目标:到2027年,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0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 措施:印发《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海淀区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建设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创新产业园。
02
上海
- 目标:构建“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生活场景”的完整生态,加速技术落地。
- 措施:上海张江建成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计划2025年形成1000万条高质量具身数据集。
03
深圳
- 目标: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态感知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
- 措施: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焦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04
苏州
- 目标:到2027年,培育3家以上具备整机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龙头企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支撑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
- 措施:发布《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及配套支持措施,启动中新具身智能产业园和太湖具身智能产业园项目建设。
05
青岛
- 目标:建设北方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重要研发制造中心。
- 措施:召开2025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提出“一场三区”训练场建设,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流水线。
06
杭州
- 目标:到2027年,引育全球头部整机企业3-4家,培育冠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
- 措施:出台支持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规划,推动产业发展。
07
天津
- 目标:聚焦具身智能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传感器、灵巧手等关键领域研究,支持机器人+大模型融合发展。
- 措施:印发《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研发应用。
08
重庆
- 目标:征集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需求,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 措施:发布《关于征集2025年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需求的通知》,重点征集具身智能等领域的项目需求。
09
武汉
- 目标: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整机人形机器人研发,推动“楚才”系列10款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
- 措施:发布《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给予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
10
无锡
- 目标:三年时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
- 措施:发布《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从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场景应用、要素集聚四方面出发,提出14条重点任务。
11
广州
- 目标: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家政服务等场景落地。
- 措施:成立智能装备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联合企业攻关AI芯片、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
12
合肥
- 目标:加速具身智能产品商业化应用。
- 措施:依托中科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在人形机器人的认知智能和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
13
郑州
- 目标:在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 措施:布局人形机器人细分赛道,推动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
14
成都
- 目标:推动与大模型、具身智能、群体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交叉融合创新。
- 措施: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的通知》,前瞻布局前沿产品。
在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下,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正持续为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注入新动能。未来,哪些城市能在这场角逐中脱颖而出?又会催生出怎样颠覆性的应用场景?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