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海关系统代表围绕“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与记者见面交流。
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叶玮表示,从“汗流浃背扒麦粒”到“指尖轻点采全球”,粮食取样机器人不仅让海关关员告别了高危作业,更让科技精准筑牢了国门生物安全防线。
▲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叶玮 董宁 摄
北仑海关地处宁波舟山港核心区域。叶玮介绍,宁波舟山港吞吐量持续领跑。202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1.7亿吨,位居世界第一;2024年突破了13.5亿吨,继续稳坐世界第一大港的宝座。同时,港口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5年间通过发展海铁、江海联运,不断完善集疏运体系,港口成为了联接内外循环的枢纽。
北仑海关通过推行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了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泊位的集群化管理,助力港口连续16年保持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
叶玮介绍,北仑海关将机器人等技术运用到了粮食查验等工作中。5年前,进境散装粮食查验全靠海关关员攀着陡峭的船壁下舱,在几十米高的粮堆中踩出取样通道。3万吨大麦取样,就需要2名海关关员消耗2个小时。夏天,舱内温度超过50度,关员浑身湿透,取样结束后连睫毛都粘着麦粒。
叶玮称,宁波口岸首台粮食取样机器人在北仑口岸投用,彻底改写了检验检疫作业模式。过去人工拼体力,现在机器扛大旗,关员通过智能平板远程操控机器人,机械臂按预设点位精准插入粮堆,摄像头同步传输实时画面,智能识别系统自动标注检疫风险点,取样管随流搅拌确保样品均匀,仅用半小时就能完成3.68万吨进口大麦的取样工作。数据显示,机器人取样效率较人工提升了75%,样品代表性增强了50%。
浙江省内中小微企业多、集拼出口需求旺盛。叶玮介绍,对于企业为拼箱查验“找货难、返装难”发愁的情况,北仑海关在2023年全国首创了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
叶玮回忆,首票业务落地那天,看着工人们从拼箱仓库里将查验完毕的货物直接装进集装箱,一家宁波企业的老板娘激动地说,“现在省下的不只是时间,是抢回来的市场。”在叶玮看来,这句话让他明白了“通关时效”的分量,那是中小微企业的命脉,也是连接世界的齿轮。2024年,宁波海关共监管出口拼箱货物10.7万箱,居全国首位,背后是数千家这样的企业在全球贸易浪潮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