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近日宣布解除对中国C919客机发动机的禁令,允许美国企业恢复对中国出口该客机所需的关键零部件。这一消息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也向外界释放了中美在相关领域进一步合作的信号。根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向相关企业发出通知,允许其恢复对中国的发动机出口,尤其是用于C919的大型客机发动机。这是继上周五中国商务部宣布双方达成进一步协议之后的最新进展。根据协议内容,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出口物项,其中包括稀土资源。与此同时,美国也放宽了对中国的部分出口禁令,解除对芯片设计软件、乙烷等产品的禁售,并恢复了对C919发动机的出口。
此外,之前因疫情等原因中方一度暂停接收的波音飞机,现已恢复交付给中国的航空公司。中国商务部在谈到这一系列进展时表示,双方正在加紧落实伦敦框架协议的相关成果,美国方面已经向中方通报了具体进展。这一系列变化无疑再次表明,中美贸易争端的局势正在逐渐缓和。
对于美国解除对C919发动机禁售,许多人并不感到意外。这一决策背后,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特朗普政府此前宣布的对中国的多项出口禁令,最初就是在5月为了回应中国在稀土方面的政策而临时实施的。在6月12日中美双方达成一致,解决了稀土问题后,相关的禁令也开始逐步解除。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这一解除禁令的举措是在双方最高层的批准下进行的。
特朗普政府显然意识到,虽然出口禁令短期内会影响C919的交付进度,但从长远来看,C919的国产化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事实上,这些出口禁令可能反而推动中国加快了相关技术的自主研发进程。中方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力图在未来避免再次陷入对外技术依赖的困境。
目前,C919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主要依赖美国和欧洲技术。尤其是由美国通用电气(GE)和法国赛峰集团合资生产的LEAP-1C发动机,它是C919目前唯一使用的发动机。尽管特朗普政府曾在其第一任期内威胁撤销对该发动机的出口许可,但最终许可得以延续,确保了C919项目的顺利推进。LEAP-1C发动机不仅决定了C919的性能,还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获得国际适航认证,尤其是美国FAA和欧洲EASA两大航空认证体系的认可。若未能获得这两个重要认证,C919的国际市场拓展将面临巨大障碍。
然而,尽管国际适航认证极为关键,中国仍然更为看重的是摆脱对外部核心技术的依赖。中国的目标不仅是获得适航证,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国产化。正因如此,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就开始同步研发国产的长江-1000A涡扇发动机,其最终目标就是替代LEAP-1C,成为C919全面国产化的重要一环。
长江-1000A的研发历时十多年,经过了多个重要阶段。2011年首次亮相,2017年完成了原型机组装,2018年成功实现首次点火。到2023年,长江-1000A已经开始在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上进行试飞。今年春季,该项目负责人表示,长江-1000A的性能表现超出了预期,预计很快进入C919的装机验证飞行阶段。根据外界的预测,长江-1000A将在2027年获得国内适航认证,并预计在2030年前投入商用。然而,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形势,相关进程有可能会加速。
此外,中方早已对C919的供应链风险作出预判,提前储备了足够数量的LEAP-1C发动机。即便此次禁令未解除,现有的库存也能维持一段时间的供应。而此次禁令解除后,预计中方可能会再次提前囤积发动机,以确保供应的稳定。
与此同时,长江-1000A的实际测试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例如,中国可能会改装更多的C919进行试飞,借此积累更多的数据,缩短适航认证的周期。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在国产化道路上的步伐更加坚定和迅速,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
尽管特朗普政府暂时取消了对C919发动机的禁令,但未来是否会再次出手尚不明朗。特朗普的任期还有三年半,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变化。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发动机供应中断虽然只是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但却对C919的供应链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中国的航空工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初出茅庐”的状态,凭借长江-1000A的稳步推进和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中国已经为民用大飞机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未来,中国航空工业要继续加快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步伐,这不仅关乎C919的前景,更是中国走向航空强国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