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篇文章中的所有认知和观点并没有得到科学主流体系的验证,纯属作者基于个人感悟与思考的主观推测。
部分内容或许会极大地冲击既有的主观认知,建议读者以看待新奇故事的心态阅读,仅供娱乐消遣,切勿将其当作科学定论。
在近期的后台交流中,我收到了诸多读者提出的疑问,其中最多的就是:“大统一理论为何仅仅统一了三大作用力,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在我看来,大统一理论从根本上就无法实现对四大作用力的统一,因为这一理论构想本身就存在偏差,基于错误的起点,自然难以达成最终的统一目标。
想必马上就会有人质疑:研究大统一理论的可都是全球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对这一理论深信不疑,并投入大量精力去验证,我又有何资格去否定它呢?
实际上,我敢于提出否定观点,并非毫无依据,其中融入了我对《易经》阴阳之力独特的解读与思考,因此我对自己的想法并非全然没有信心。
回顾历史,公元前 400 年左右,人们普遍坚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观念被奉为神明,不容置疑。地心说最初由米利都学派萌生初步理念,随后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加以阐述,最终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进一步完善并推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且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体系。
在当时,这些人皆是天文学、数学等领域的顶级学者,他们的权威性不容小觑。
然而,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那些曾被顶级学者们坚定拥护的地心说,如今看来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笑谈。同样的道理,1000 年后的人们回首审视 20 世纪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们的成果,谁敢断言其中某些定律和理论不会沦为被后人笑话的对象呢?
所以,那些热衷于对我进行无端抨击的朋友们,读到此处,若无法接受后续内容,大可就此关闭页面。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为何我笃定大统一理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构想。
由于个人阅历的差异,以及对《易经》理解程度的深浅不同,人们对《易经》的认知也千差万别。当我深入研习《易经》后,我领悟到它仿佛是一部揭示宇宙和生命变化规律的宝典,不禁为宇宙和生命的神奇所折服。
经过对这些神奇之处的反复思索,我越发相信,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并非源于大爆炸后的随机组合与演化,而是由某种既定的 “代码” 所决定。
倘若我们认同宇宙万物由代码决定这一观点,再去审视大统一理论,便能明晰其为何难以实现。
我们不妨先从生命的起源谈起。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在远古地球的环境中,结构简单的无机物经过漫长岁月的组合与演化,偶然间形成了氨基酸等有机物质,进而逐步偶然演化出蛋白质,最终诞生了生命。留意这个观点,其中两次用到了 “偶然” 一词。
但这种偶然背后的概率究竟有多低呢?
科学家团队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远古地球大气成分,对无机物偶然形成单个蛋白质的概率展开计算。他们设定无机物成功组成一个由 150 个氨基酸构成的小型蛋白质为一次有效结果。结果令人震惊,这个概率低至 10 的 164 次方分之一,也就是说,各种无机物需要随机组合 10 的 164 次方次,才可能成功组成一次。这表明在随机组合的情况下,无机物确实存在组成有机物的可能性,但概率微乎其微。
超级计算机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它以地球 46 亿年的年龄为时间跨度,进一步计算在这漫长岁月里,无机物能否组成一个蛋白质。
需注意,无机物随机组成有机物并非单纯依靠概率,还需诸多完美环境和能量条件作为支撑。此次计算是在假设这些完美环境和能量已然具备的前提下进行的。
科学家们设定反应环境中充斥着无数构成蛋白质所需的 20 种氨基酸,并为反应环境提供充足能量,同时屏蔽掉所有不利于反应的因素,还设定这些氨基酸每分钟随机组合 6 亿亿次。
然而,即便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经过 46 亿年,竟然连一个蛋白质都未能形成。于是,科研团队取消了 46 亿年的时间限制,重新计算后得出,需要长达 7x10 的 18 次方年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蛋白质。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要知道,宇宙的年龄约为 138 亿年,该数字竟是宇宙年龄的 5600 万倍。更为惊人的是,这仅仅是形成一个蛋白质所需的时间,而从单一蛋白质继续随机组合成生命体,那所需的时间更是难以想象,恐怕将是 7x10 的 18 次方年的 N 次方年。
若要组成生命,在最简单的一个细胞中,至少需要含有 300 个蛋白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碳水化合物、糖类、核酸等各类复杂有机物相互结合。仅仅将这些有机分子团堆积在一起还远远不够,若要实现生命的表达,它们必须有序地协同合作。
那么,何为有序协调合作呢?当满足所有细胞组成物质后,所有有机分子团不仅要完美结合,还需生成一层膜结构将它们与外界隔开,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繁殖的细胞。而且,这些有机分子团必须同时运作,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这就要求它们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完成结合。
仅仅形成一个蛋白质的几率就低到宇宙需要诞生 5600 万次之多的时间才能实现,更不用说从蛋白质等有机物进一步结合形成生命所需的漫长过程了。
在生命体中,病毒的构造相对最为简单。
即便如此,人类至今仍无法从零创造出一个病毒,虽然可以对其进行培育或基因编辑,但始终无法脱离母体。还有一个关键问题,生命体由没有生命的原子构成,可为何同样由原子构成的石头、金属等却没有生命迹象呢?
就算生命诞生了,人的意识、感觉、情绪、情感等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物理学能够揭示物质的行为和规律,却未能真正阐释物质的本质。物理学通过行为来描述物质,然而物质却似乎受到意识的支配。
这便意味着,如果生命体并非随机组成,那么很有可能每一个微观粒子都具有自己的 “意识”,它们清楚自己的使命,知晓该与谁组合、要完成什么任务。
如此一来,能够组合出生命体也就变得易于理解了。以我们自身身体为例,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我们的四肢;但体内还有许多部分,尽管是身体的组成部分,却不受我们意识的直接控制,它们自主运作。
例如,当手指不小心被割破,凝血系统会自动启动凝血机制,伤口也会自主愈合。此时,即便你试图用意识去干涉,比如要求凝血系统在 10 秒内完成愈合,或者 10 秒后再开始凝血,体内这套系统也不会听从你的指令。
再比如,当体内遭遇外源基因入侵,免疫系统中的 B 细胞会自主识别,T 细胞则会完成防御和击杀任务,这同样不受我们意识的支配。
深入思考一下,B 细胞如同配合狙击手工作的观察手,发现目标后,通常会通过语言或对讲机向狙击手传递信息。而 T 细胞恰似狙击手,那么 B 细胞识别到外源基因后,T 细胞又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的呢?
从受精卵发育成胚胎的过程中,微观粒子在特定时间节点与特定对象结合,完成特定任务,有益病毒也会在相应时间节点参与其中,这一切都是自主完成的。
这套系统完美协作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可控核聚变的难度。可控核聚变的实现,至少还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而如何从零创造一个活体单细胞,并使其自主有序协调配合,目前人类还毫无头绪。这似乎在暗示,微观粒子具备某种 “意识”。
但这种 “意识” 该如何理解,又源自何处呢?难道是经过无数次偶然才形成的?
这显然难以自圆其说。所以,这种 “意识” 或许是一套早已编写好的语言程序,也就是我所说的 “代码”,它类似于程序员使用开发工具所支持的语言编写的源文件,是一组由字符、符号或信号码元以离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确规则体系。
基因语言堪称高维的程序语言,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自我修补、自我更新和完善。微观粒子的行为,正是遵循着代码规则给出的指令。同样作为生命体,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特性。
例如,蝙蝠外形与人不同,还拥有超声波回声定位的本领,人类却没有;角马宝宝出生 20 分钟后便能独立行走,人类新生儿则无法做到,这些差异皆是由基因语言所决定。人类独有的语言使用系统,同样是基因语言的杰作。
灵长类动物即便再过 10 亿年,也难以学会说话,因为它们的基因语言中根本没有这一指令。
人类新生儿在初次接触母乳味道时,同时会接触到多种气味,如母亲的洗发香波味、沐浴露味、香水味、汗液味等,但新生儿能够自动屏蔽掉这些无关气味,精准识别出能为自己提供能量的母乳味道,并锁定味道集中区域,知晓该咬在何处才能吸取能量。
有育儿经验的家长可以回想一下,宝宝初次吃母乳时,并非通过不断试错来寻找乳源,而是能够直接锁定位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也是基因语言预先设定好的,他们会自主行动,无需经过思考和判断。
所以,《易经》能够揭示宇宙和生命的变化规律,正是因为存在 “规律”。倘若宇宙万物皆是随机的,那么《易经》这套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有规律便意味着存在某种干涉,这便是我坚信宇宙由代码决定一切的原因。
那么,引力为何不能被大统一理论统一呢?
微观粒子能够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这离不开力的作用。
科学家借助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成功将强力、弱力、电磁力统一起来,因为这三种作用力都是通过玻色子来传递的。
然而,引力却始终未能被纳入统一范畴,究其原因,是传递引力的假想粒子 “引力子” 至今未能得到证实。暂且不论引力子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日常熟知的引力就一定真实存在吗?
如果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扭曲,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一个物体由哪些粒子组成,相应具有怎样的质量以及造成何种程度的时空扭曲,都是由代码预先定义好的呢?
再者,玻色子能够传递三种作用力,这三种力本是人类概念化、具象化的产物,它们是否真的如同我们所定义的那样存在呢?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两种特定粒子加上玻色子就构成了一个代码,代码规则就是促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现在,让我们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想象一下,如果一块石头里的所有玻色子突然消失,那么这块石头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其二,三个作用力通过玻色子传递的能量,究竟是谁提供的,又来自何方?
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我有自己的思考结论,但用语言表述极为困难。
不过,你可以这样设想,微观粒子纷纷散开,原始斥力使得它们无法再度聚集,那么散开的无数粒子肉眼是否可见?它们是否会扩散到地球的地表?
进一步思考,如果整个宇宙的玻色子全部消失,宇宙还能继续存在吗?这是一种肉眼无法察觉的存在状态,那么它们以何种形式存续?如果不是代码规则在背后维系,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吗?
我之所以认为大统一理论存在错误,还要回归到《易经》的体系。
《易经》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力,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而四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作用力,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发展与制约,共同推动着宇宙的运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三个 “生” 的过程中,是谁为其提供能量呢?
具体而言,玻色子传递的能量,以及微观粒子运动的能量源自何处?《易经》给出的解释是,在阴力阳力之外,还有元气,正是在宇宙原始之力的推动下,万物才能持续进行阴阳运动,生生不息。
进一步阐释阴力和阳力,在宇宙诞生之前,代码设定的规则是,宇宙的本源由质量、能量和空间构成,且要求它们是终极的对立统一体。阳力可以理解为代码规定质量具有原始默认的向心引力,或者对应的时空扭曲参数;阴力则可理解为能量具有原始默认的离心斥力。
所以,物质诞生后,四种作用力的代码规则必然是原始引力和原始斥力最终对立统一。若果真如此,那么 “大统一理论” 从根本上就偏离了方向,因为其构想与这种原始的代码规则相冲突。
基于上述思考,我越来越相信宇宙或许是虚拟的,一切规律皆由代码设定,而代码能够运行,离不开宇宙原始能量的支持。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原始能量呢?不妨回忆一下经典游戏《超级玛丽》。
在游戏中,人物只要吃到蘑菇,自身能量就会增强,不同颜色的蘑菇赋予不同的能量效果。假设游戏中的人物拥有了意识,他们或许会思索:为什么吃下蘑菇就能获得能量?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红蘑菇和绿蘑菇,探究为什么必须碰触特定的能量石块才能出现蘑菇,以及能量石块为何总是出现在固定位置。他们从物理和化学层面分析蘑菇,试图弄清楚不同颜色的蘑菇为何能赋予自己不同能量,最终无论得出何种结论,都认为是蘑菇赋予了能量。
然而,事实上,蘑菇出现的位置以及人物吃下蘑菇后的能量变化,都是由代码预先设定好的。游戏中的人物以为是蘑菇提供了能量,却不知真正的能量源头是游戏背后的原始能量,即玩家插上电源后提供的电能。当玩家拉掉电闸,游戏中的一切瞬间化为虚无。
分享至此,依据以往发文的经验,我深知会有众多反对者对我进行抨击。不过,这并无大碍。我将希望寄予未来之人,如果未来的考古工作者有幸发现我的理论依据和结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请记得在我的坟头授予我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