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日本航空(JAL)发布了关于JL8696/IJ004航班的官方声明。声明中提到,6月30日,该航班在从上海浦东飞往东京成田的途中,机组人员发现增压系统出现了异常警示。按照标准紧急程序,飞行员迅速作出了响应,利用9分钟时间将飞机从38650英尺(大约1.18万米)的高度急剧下降至10000英尺(大约3000米),最终于20:48安全降落在大阪关西机场。日本航空表示,针对此次增压系统的异常问题已作出详细解释并向公众道歉,强调此次降落是为了确保185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的安全。同时,航空公司承诺为乘客提供住宿和交通补助,最高额度为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900元/人)。目前暂无乘客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具体故障原因仍在调查中。
资深机长陈建国对此事件进行了专业分析,指出此次操作完全符合航空安全规定。陈建国强调,当客舱出现失压时,按照正常的应急程序,飞机应每分钟下降约1400米。任何延迟都可能危及机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尽管这次降落过程非常惊险,有乘客称自己感觉“耳压爆炸”,甚至有人写下遗书,但机组的专业处理避免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1. 主流媒体客观报道:
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关于此事的讨论迅速升温,央视、东方卫视等传统媒体依然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报道态度。它们清晰明了地指出,发生问题的航班是JL8696/IJ004,并且明确表示该航班由日本航空运营。即便在舆论场上争议四起,这些权威媒体仍坚持事实,准确传达了信息。
2. 春秋航空的公告声明:
国内的春秋航空也迅速作出了回应。春秋航空发布声明,明确指出由“349C”开头的航班一切正常,表示自己不涉及此次事件。尽管春秋航空的名字与日本的“春秋航空”相似,但自2025年起,春秋航空已将控股权交给了日本航空,双方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代理销售机票,并没有直接管理运营。这一声明表明,春秋航空与此次事故并无关联。
3. 部分自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强行关联:
然而,一些自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则将这一事件与上海春秋强行联系在一起,误导公众。他们将“上海起飞的春秋航空日本航班”简化为“上海春秋”,并在报道中渲染出“中企逃避责任”的情绪,编造出中国高管遥控日本分公司的离奇故事,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流量。部分网民也通过这种报道,认为“上海”和“春秋”就成了流量密码,似乎不论真假,都能吸引眼球。实际上,这一事件根本与春秋航空无关,且涉及的航班由日本航空运营。
4. 春秋航空、日本航空和春秋航空日本的关系:
为了澄清事实,有必要理清春秋航空、日本航空和春秋航空日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今,春秋航空中国总部仅持有春秋航空日本33%的股份,而日本航空持有超过66%的控股权。从2025年6月起,春秋航空日本就被日本航空完全控股,春秋航空已不再直接参与该公司的日常运营,春秋航空日本的运营已经完全属于日本航空的廉价航空部门。换句话说,春秋航空与春秋航空日本如今只是名义上的股东关系,彼此之间并无实质性联系。
5. 春秋航空日本的领导结构:
有媒体曾披露,春秋航空集团的某位高层同时担任春秋航空日本的社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春秋航空对春秋航空日本有直接的控制权。春秋航空日本的最高领导是代表取缔役社长,这一职位的权力远高于社长。事实上,春秋航空集团的高层仅仅是春秋航空日本的一个股东代表,背后的实权掌握在日本航空手中。因此,部分媒体将春秋高管兼任社长一事夸大,意图将这起与日航相关的事件强行与国内春秋航空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别有用心。
6. 对国内网络社会流量文化的批评:
这场闹剧折射出当前网络社会的一些顽疾:通过贴标签、制造话题、炒作热点来获取流量,往往比深入调查和了解真相来得更为迅速。部分媒体通过简单的“中企原罪”标签,煽动公众情绪,忽视了官方报告和调查结果。键盘侠们根据片面的信息进行推测和指责,而当日航官方发布公告和道歉时,却几乎无人关注。如今,部分传统媒体也沦为追求流量的“自媒体”,发布不负责任的报道,只为迎合舆论热点,已经背离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原则——客观、公正、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