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伊朗国有的赛帕银行(Sepah Bank)遭遇的"掠食麻雀"黑客攻击事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这场被称为"数据归零的黎明"的网络灾难,不仅暴露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更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揭示了普通民众在系统性风险面前的绝对弱势——800万储户一觉醒来发现账户归零。
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银行能够迅速恢复所有贷款数据,却对存款数据"无能为力"。这种选择性失忆不禁让人怀疑:黑客到底是在攻击银行系统,还是在帮助银行完成一场对民众财富的掠夺?
最令伊朗民众愤怒的并非黑客攻击本身,而是银行事后的"选择性恢复"。在技术人员努力抢修后,银行的贷款数据"奇迹般"地基本恢复,而存款数据却仍然不知所踪。这种不对称的恢复能力引发了民众的强烈质疑:为何银行对民众的债务信息记得一清二楚,而对民众的债权记录却可以"选择性遗忘"?
特别讽刺的是,如果你在这家银行有贷款,还款通知会准时送达;如果你有存款,对不起,银行"不记得"你存过多少钱。这种荒诞的双重标准,让人不得不怀疑整个金融系统的诚信基础已经崩塌。
从历史上看,政府或金融机构通过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或直接没收等方式剥夺民众财富的案例并不罕见,但像伊朗赛帕银行这样借助黑客攻击完成"债务记得住、存款记不住"的财富转移,却堪称数字时代的制度性掠夺新范式。黑客攻击成为了掩盖系统性不公的完美借口,而普通储户则成为了这场不对称战争中最大的输家。
伊朗赛帕银行的数据灾难绝非一起简单的技术事故,而是数字时代金融安全困境的集中爆发。800万储户一觉醒来发现账户归零,而银行却能精准恢复所有贷款数据——这种荒诞剧般的情节揭示了当代金融系统中深层次的制度性不公:民众的权益可以被轻易抹去,而民众的义务却被系统牢牢铭记。
从更广的视角看,赛帕银行事件也暴露出数字金融系统的内在悖论:我们越是依赖数字化、网络化的金融基础设施,系统性的脆弱性就越大。黑客攻击、系统故障、物理灾难,甚至是国家间的网络战争,都可能让普通人的毕生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而金融机构与国家权力在面对这种危机时,往往优先保护系统自身而非民众权益,这使得普通人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几乎毫无防护。
伊朗民众在赛帕银行事件中遭受的痛苦不应被简单视为"他者的不幸"。在全球金融高度互联的今天,类似的系统性风险无处不在。当我们在手机银行app上查看账户余额时,那个数字背后的真实性,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得多。
赛帕银行的灾难提醒我们:在数字金融时代,捍卫自己的财富安全,首先要打破对金融机构无条件信任的迷思。唯有保持警惕、多元准备、积极参与制度改善,普通人才有可能在这个充满系统性风险的时代,守护住自己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