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已经从一个新兴领域,逐步成长为网络视听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推进,微短剧的形态不仅融合了长短剧的元素,更呈现出多元化、跨文化的传播特征,成为了新的娱乐风向标。
伴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的持续壮大,各大平台的格局、内容创作的模式、市场结构以及商业模式均发生了急剧变化,行业的发展步伐也愈加迅速。今年,在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的微短剧专场中,6月25日的圆桌对话及主创开放麦环节,吸引了来自短剧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资深从业者,共同探讨微短剧的创作方向、商业模式、国际化拓展等诸多议题。
微短剧的爆发,离不开幕后团队的积极推动与市场的培育。面对“内容升级与商业破局,微短剧趋势展望”的主题,不同企业和从业者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思路。
长信传媒董事长郭靖宇直言,作为最早进入短剧领域的长剧公司之一,长信传媒一直将质量放在首位。从早期一集投入200万的试水之作,到如今投资过亿的《狮城山海》,长信始终不放松对内容品质的追求。郭靖宇认为,精品短剧将是未来微短剧发展的突破口,它不仅能推动市场向更高层次发展,还能为人才培养创造新的机会,吸引资本回流影视行业。
CrazyMapleStudio副总裁南亚鹏则强调,微短剧市场的增长主要由两大因素推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微短剧通过翻译和配音进入海外市场,并拥有了独立的APP平台;另一方面,中国制作方在海外制作的微短剧,已经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提升。
中国移动咪咕数媒党委书记于航也观察到微短剧市场几大方向性变化:首先,从早期的“野蛮生长”到如今的“健康良性发展”;其次,微短剧不再盲目追求数量,质量逐渐成为核心;第三,AI技术的融入,让微短剧的制作方式更加多元化;最后,微短剧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则从微短剧的投资规模、商业模式和题材分类的变化出发,分析了未来微短剧的发展方向。从几年前10万-20万的投资,到如今普遍达到70-80万,再到今年大量制作成本在200万以上的微短剧,投资规模的增速可见一斑。未来,红果还计划继续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出更多高成本的优质内容。
在商业模式方面,微短剧也经历了从单集付费、免费观剧到品牌广告植入,再到如今结合电商与直播,通过内容直接带动消费,成为制片方新的收入来源。一旦这种模式稳定发展,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内容创作上,近一年微短剧的题材开始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霸总类微短剧,写实年代类作品也逐渐兴起。红果也透露,接下来将推出一批年代创业和励志题材的微短剧,同时悬疑、仙侠、刑侦类的作品也在逐渐增多。
完美世界影视高级副总裁曾映雪指出,今年微短剧的创作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越来越多专业团队参与其中,且对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微短剧产业链的延伸也越来越丰富,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去学经典、去学科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监管政策的规范下,微短剧不仅关注流量,更注重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播,真正做到了“小剧大意义”。
在随后的主创开放麦环节中,市场上的几位制作人分享了他们的心得与爆款经验。ContentRepublic制作负责人冯祚临强调,微短剧的爆款并非固定公式,而是不断进化的创作逻辑。通过制造信息差和情绪波动,成功吸引观众的付费观看,才是创作爆款的核心。他认为,创作者需要通过典型人物的情感共鸣,来触动观众,才是微短剧未来成功的关键。
华策影视北京短剧业务负责人刘子凡则表示,许多刚入行的新人容易陷入模仿的陷阱,除了借鉴现有的爆款模型,创作者应当在新的创作路径上注入新的思考和价值观。
心乐之文化创始人任绎朵则认为,长短剧的融合应该是并行发展的,付费与免费模式各有市场。她还强调,随着中戏、北电等院校的毕业生纷纷投身微短剧,微短剧演员也开始频繁出现在综艺和长剧中,未来这种“跨界融合”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从内容创作到观众喜好的变化,骏乐影视创始人吴文尧指出,观众对故事和画面的审美越来越专业,微短剧创作不再只是内容迭代,而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创作者需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始终与观众保持同步。
最后,作为微短剧行业“百亿俱乐部”的先行者,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也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秘诀。他认为,第一点是要改变外界对短剧的认知,项目策划要超出观众的预期;第二点是坚持精品战略,无论是在剧本、制作、演员表演等环节都要精益求精,打造真正的精品短剧。
展望未来,微短剧的国际化扩展仍是业内的重要思考方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闪耀光芒,成为每一位影视从业者的共同目标与使命。
文/无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