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白皮书:磁共振成像(MRI)
报告共计:44页
2025年中国MRI市场白皮书:技术迭代与国产崛起重塑行业格局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利器”,正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迎来行业格局的深度调整。2025年最新行业白皮书显示,从低场到超高场设备的梯度分布,到国产与外资品牌的竞合博弈,再到智能化技术的加速渗透,中国MRI市场正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设备分级:从“基础诊断”到“精准科研”的梯度布局
MRI设备根据磁场强度可分为低场(1.5T以下)、中高场(1.5T至3.0T以下)和超高场(3.0T及以上)三大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医疗场景使命。
低场MRI以运行维护成本低为优势,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身基础检查,但成像分辨率有限。中高场设备在安全性、成本与适用性上取得平衡,成为腹部、心脏等部位诊断的主力,却在脑部、脊柱等精细部位成像中略显不足。而超高场设备凭借亚毫米级分辨率,成为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诊断等高端场景的核心工具,不过其高昂的价格和维护成本也让不少医疗机构望而却步。
这种梯度分布恰好契合了我国医疗资源分级布局的需求:基层医疗机构依赖低场设备完成基础筛查,二级医院以中高场设备支撑综合诊断,三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则通过超高场设备攻坚复杂病例。
政策驱动:集采与国产替代改写市场规则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深刻影响着MRI市场的走向。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政策持续发力,《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等文件推动MRI设备向县域和社区下沉,仅县域医共体建设就带动百亿级设备更新需求。
集采政策的推进更是重塑了市场格局。从2025年安徽率先试点,到2024年福建、安徽等省规模化推广,集采通过“以量换价”推动设备价格平均下降30%-50%,同时明确“国产优先”导向。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MRI集采中国产品牌占比超80%,安徽将7.0T超高场设备纳入集采,加速了高端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在政策组合拳下,国产替代从低场向中高场、超高场突破。过去外资品牌垄断的3.0T及以上市场,如今已有联影等国产品牌实现自主量产,推动高端设备价格下行,让更多医院用得上、用得起先进设备。
市场画像:结构分化中孕育新机遇
2024年中国MRI市场经历短暂调整,规模约111.7亿元,同比下降12.3%,主要受医院财政收紧、高端设备审批延迟等因素影响。但长期来看,市场韧性十足,预计2025年起恢复5%-6%的增速,2030年规模将达156.6亿元。
从细分市场看,结构分化趋势明显。3.0T及以上超高场设备占比59.9%,是市场绝对主力,尽管2024年略有下滑,但随着三级医院积压需求释放,2025年增速有望达9.8%。与之相对,1.5T以下低场设备占比不足4%,同比下降29%,反映出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以高替中”,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国产中高端设备。
按采购主体划分,二级医院以46.6%的市场占比成为中坚力量,三级医院占比42.4%,两者合计占据近90%份额。民营医院虽占比仅5.3%,但以13.7%的增速展现出活力,中低端民营机构偏好国产设备控制成本,高端民营医院则通过进口设备提升竞争力。
区域分布上,华东地区以36.5%的占比领跑,华北、华南紧随其后。2025年随着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和延迟订单释放,华南、华东等区域有望迎来较快复苏。
企业竞合:外资稳守高端,国产加速突围
当前MRI市场形成了多梯队竞争格局。西门子、通用医疗、联影组成第一梯队,2024年销售额均超20亿元,合计占据76.8%的市场份额。其中,西门子以30.4%的占比居首,在超高场领域技术领先;通用医疗凭借全数字平台和基层适配方案,巩固中高端市场;联影作为国产龙头,3.0T设备已入驻超1000家三甲医院,打破外资垄断。
第二梯队以飞利浦为代表,销售额超10亿元,在中高场市场保持一定优势;东软、佳能等企业构成第三梯队,在细分领域和基层市场深耕。值得注意的是,国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缩小差距:联影5.0T设备实现亚毫米级神经成像,东软3.0T设备融入AI技术提升扫描效率,这些突破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联影、东软等企业的MRI设备已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地,2019-2024年出口额实现高速增长。
技术前沿:AI与多模态成创新焦点
MRI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融合、更便携”的方向演进。智能化与AI的深度融合成为核心趋势,从图像重建到病灶检测,AI算法已能将扫描时间缩短30%-50%,信噪比提升60%以上。西门子的“AI心脏分析模块”、联影的“智能天眼”系统,都在临床中大幅提升诊断效率。
多模态成像技术打破了单一设备的局限,PET-MR将功能代谢与解剖成像结合,在肿瘤早期诊断中展现优势,联影、西门子的相关设备已占据市场主导。便携化设备则瞄准基层和急诊场景,东软0.36T移动MRI、联影低场设备简化操作流程,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落地。
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同样关键。过去依赖进口的3.0T超导磁体,如今联影、东软实现自主量产,不仅降低成本,更提升了设备稳定性,为高场强设备普及奠定基础。
从政策引导到技术创新,从市场调整到企业突围,中国MRI行业正经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跨越。随着国产设备性能持续提升、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速,MRI技术将更好地服务于精准医疗,为患者带来更高效、更优质的诊断体验。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44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