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作为当下逐渐趋于成熟的媒介工具,它的出现使得媒介传播进行到了一种新的阶段。工具的丰富使得原本被传播的信息可以触及到全世界的角角落落,而被传播的信息本身也有了更丰富的表达。媒介工具每一次的革新都是对于原有的传播系统进行的升级换代,这就如同电影出现之后,对于文字的传播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一样。为了讨论这种媒介交替,我们可以拿今天的电影举例。
《但丁的地狱》是一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影片,本篇主要讲述了一个叫但丁的诗人在地狱的一次游览,大家自然知道但丁是谁,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但丁的地狱》这部上世纪早期的影片,因为处于媒介交替期间的意义,当然并不是影片本身主旨的意义,而是影片作为一种媒介交融体的意义。
电影出现后,早期进行放映的并不是我们当下所看到的连续的画面交替,而是将原本的书籍做成幻灯片进行播放,就好比我们去电影院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一整套的字幕。这在今天看来是神奇的,也是不可理喻的。然而在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还没有上映之前,人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并没有今天所想的那么丰富。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传播媒介,而传播媒介重要的是传播而不是媒介本身被开发出来的功能。因此,早期的电影更多的是用一种类似于书籍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就比之前的单纯的书籍传播范围更远了。而本片这种形式的电影也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手段,即便是本片上映在《火车进站》之后,然而其中的内容依旧是文字加画面。
可想而知,人们即便是在拥有了连续画面播放的能力之后,依旧是对于文字没有完全的放弃。而文字与画面在本片中的意义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文字可以解释画面的具体含义,另一方面,画面可以对于文字所构成的场景进行集中展现。这就如同很多书籍当中的插画一样,电影在这个时候担当的依旧是插画的角色,只不过这个插画的角色更丰富,且可以连续运动。
另一方面,文字在这个时候,它依旧是有一个主体的地位,而并不是说我们用了电影技术之后,文字技术就开始被彻底的抛弃。即便是在今天,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依旧是要有字幕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这可以说是文字与电影结合的一种新的方式,只不过这个方式的主体易位了。
处于成熟期的媒介自然是拥有一种可以更加自主的传播方式,但是在交替期,媒介的传播方式依旧是受到了上一代媒介工具的影响。就如同我们今天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而这个时代一方面铸就了普通人成为了个体传播媒介主体,但同时对于原有的媒介主体也进行了升级换代。原有的传统媒介,纸媒,电视,广播的主要参与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个新的传播工具继续着自己的传播。这就是新老交替期间,两种不同形式的媒介的交互。
拿电影来说,电影从原来的大荧幕慢慢的走向了小荧幕,从原来的长时间慢慢的走向了碎片化的事件,这同样也是一种更迭,这种更迭对于热爱电影的人来说依旧是无法接受的,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当下的影视作品的传播媒介的转变不正是像本片中的传播媒介改变一样吗?
上世纪初期的人们难道更愿意坐在电影院看幻灯片书籍吗?当然不愿意,坐在自己的家里看那样多好。当然,这也就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当电影发生了传播媒介的彻底颠覆之后,电影还会叫电影吗?应该不会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当媒介工具从传统的纸媒书籍变成了电影之后,媒介的传播方式变了,而媒介的工具也变了。
早期的人们可以从电影院看到被传播的书籍,然而当卢米埃尔兄弟的影视片段逐渐的变成连续的故事之后,人们在电影院中就难看到书籍的影子了。再到后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技术的创立,电影从一个个独立的单元逐渐的演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言说的故事,这样以来,书籍的作用锐减,以至于在无声片当中,我们完全可以抛弃书籍来看懂整个不需要台词的故事。
连续的影像完整的还原了日常生活,与此同时,也可以用蒙太奇的方式超越日常生活,乔治梅里爱甚至可以拍出来人们想象中的科幻片,这就更加丰富了电影媒介的技术库了。而这个时候,电影也才能真正脱离书籍成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工具的存在。由此观之,我们当下的媒介工具的交替是否也是一种更迭,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这就是新媒体的意义。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