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郝家桥镇冬小麦收割现场。 记者 李昊斌 摄
夏收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关键一仗。
从智慧农田里实时感知墒情、精准滴灌的传感器,到搭载北斗导航驰骋麦浪的联合收割机;从农技专家下沉一线推广“五良”融合高产技术,到水利部门昼夜鏖战疏通“水脉”;从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保障“钱等粮”,到储备库智能升级实现“人等粮、车等粮、仓等粮”……
面对严峻旱情与“三夏”生产的多重挑战,一场关乎夏粮归仓、农民增收的攻坚战正在宁夏大地全面打响。
抢抓农时强化保障 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今年入春以来,持续风沙侵袭与降水稀少让宁夏多地墒情告急。5月下旬的一场喜雨虽缓解了旱情,但土壤仍需时间恢复,部分麦田仍显脆弱。
“30年前遇到这种旱情,只能眼睁睁看着麦穗干瘪。”宁夏绿先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刚说,如今依靠精准灌溉和智能监测,不仅保住了收成,还能通过调控水肥,提升麦粒饱满度。
面对旱情,王刚提早谋划,3000亩小麦早在返青期就通过土壤传感器调整施肥方案。“我们增加磷钾肥,提升小麦根系吸水能力,同时配合滴灌带精准供水,确保每亩穗数不减。”王刚说,节水灌溉系统无死角应用,累计节水可达38万吨,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加之大数据分析,可将天气变化精准到天,实时调度灌溉资源,可有效降低干旱影响。
“春夏连旱,对小麦生长尤为不利,要保证夏粮产量稳定,需强化科技支撑,全方位加强基层技术推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紧急召开座谈会、会商会,对“三夏”生产、抗旱救灾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并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5个专家组和5个技术指导组,组织区市县300余名专家、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分作物落实生产面积、分区域优化种植结构、分环节挖掘增产潜力、分类型健全防灾机制,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小麦窄行条播机械旱追肥等25项高产技术,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6月以来,宁夏“三夏”工作高效推进。
7月2日,固原市原州区冬小麦在中河乡正式开镰。高坡村800亩麦田里,6台联合收割机以雁阵队形推进,钢铁身躯碾过田垄,割台过处麦秆齐整倒下。
因旱情影响,往年沉甸甸的麦穗如今轻了不少,麦秆脆了许多。“这要是以前老式收割机,油门得控着踩,要不碎粒多影响收成。”高坡村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机手马成贵说,现在用上新型收割机,上有北斗导航收割不留死角,下有防碎装置,作业效率提升的同时,还能有效确保麦粒的完整。“今年冬小麦收割因早先的旱情推迟,遇上最近雨季来临,我们提前调度了更多农机力量,确保成熟一片、火速收割一片。”原州区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主任俊林打开手机微信群为记者介绍,这是区内外各个农机合作社的服务群,今年原州区冬小麦种植面积为3万亩,现已从甘肃、陕西调度60余台高性能收割机,加上本地的收割机,今年收割机总数达150台,日均收割600亩,预计一周内可完成冬小麦全部收割任务。
其实,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夏收战开始前,一场跨部门协同作战已持续月余。
“总量控制、统一调度是关键。目前我们已及时兑付各类资金12.18亿元,其中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23935万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春小麦收割在即,植保无人机已被纳入统防统治体系,中石化加油站开辟农机专用通道,公安部门推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跨区作业享受免费通行的优惠政策,可大大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机高效运转。
“三夏”期间,宁夏将投入各类农机具超7.8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2400余台、跨区作业机具近2000台,配备北斗定位的智能化农机占比超80%,全区各县(市、区)已全部开通农机服务热线,及时解决作业难题,力保夏粮颗粒归仓。
早谋划早部署 应灌尽灌抗旱保粮护粮
6月27日,沿惠农渠一路向北,17万亩小麦正处于灌浆期,由青转黄,微风拂过,麦浪层层叠叠地涌动。预计7月10日左右可以收割。
早在3月,贺兰县立岗镇立水源公司经理王香琳早早行动,提前组织工作人员分析水情,维修灌溉设施,大到清淤干、支渠,小到更换斗门、维修泵站,在工程保障上做到细致。
王香琳说:“今年灌域大倒茬,有8万亩的水稻,再加上天旱,灌溉压力在5月底就凸显出来了。”
宁夏惠农渠管理处20余名工作人员深入旱区腹地,提前开展4轮摸排,精准掌握作物结构、灌溉面积与蓄水池状况;依据数据制定“一域一策”抗旱方案。贺兰县立岗镇幸福渠2号渠灌域,个别田块土壤保墒能力差,而且处于高地,水很难“爬”到地里。“经过综合分析,在保障上下游均衡受益的原则下,我们果断采取上游拦闸抬水位,保障高口、远口取水。”宁夏惠农渠管理处灌溉管理科工作人员常凯说。
在一线攻坚战场上,惠农渠管理处用“干渠+泵站+蓄水池”搭建起“立体供水网络”。截至目前,干渠取水2.88亿立方米,扬黄泵站取水400万立方米,蓄水池供水563万立方米。经过两周奋战,15.9万亩农田得到灌溉,5.3万亩受旱农田重披绿装,曾经蔫萎的禾苗挺直了腰杆,田野重焕生机。
在田间,“四水四定”原则“逼”出了细微的灌溉管理办法。王香琳介绍,每轮灌水之前制定轮灌计划,定任务、定时间、定水量;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先难后易的原则保障每块田受益;为了缩短夏灌周期,采用昼夜轮灌方式。管水员替年老、外出的农户夜灌;每灌完一轮,向农户公示水量,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经过水管单位、用水农户和我们的共同配合,水淌得好,庄稼长得喜人。”王香琳说。
记者从宁夏水利调度中心了解到,今年水利部门根据黄委会分配的水量指标,综合研判黄河水情、农田需水量及气候条件,将全区农业水量细化分解至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将年度用水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乡镇、村组和干渠直开口等。同时,优化水量分配方案,动态调整调度计划,充分利用水库、灌区等水利工程,合理安排用水时序,通过春灌提前上水、延长供水、错峰引水、动态调蓄等措施,有效解决蓄用水匹配难、跨县区调水衔接难、高口高地灌溉难等问题,有效应对了小麦三水、玉米头水、水稻添水等用水叠加高峰期。
截至6月24日,宁夏各大干渠累计取黄河水19.4亿立方米,其中湖泊湿地补水6726万立方米,128万亩夏粮灌溉收官;玉米计划灌溉面积541.9万亩,已灌469.6万亩。
优化服务 确保农户粮出手钱到手
“春小麦收割在即,必须确保钱等粮、仓等粮、车等粮。”7月1日,在宁夏储备粮滨河储备库的智慧化中央控制室内,技术员王志彬轻点鼠标,数十个收购网点的实时动态一览无余。“往年农民最怕排队,今年我们让数据多跑路。”王志彬指着屏幕介绍,从无人值守的门禁登记到机器人质检,每辆售粮车全程平均节省30分钟。
滨河储备库东侧,3台新安装的智能干燥塔正进行最后的调试。“去年秋收时,一场急雨让百斤新稻发芽,教训深刻。这套系统能自动监测粮温,远程调控烘干强度,比人工效率提升3倍。”王志彬说。
收粮既是抢时间,更是保民生。7月2日,为应对激增的夏粮收购量,青铜峡储备库全员上阵。
“目前,青铜峡市邵岗镇、瞿靖镇等产粮大镇的6个收购网点已全部准备就绪,并打造了集扦样、过磅、结算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青铜峡储备库负责人李涛说,他们提前与农户对接,确保收购流程无缝衔接。同时,如果收购点距离较远,粮农打个电话或通过小程序预约,储备库便会提前安排库容和人力。“来了就收,收了就付钱,不让农户多等一分钟、多耗一滴油。”李涛说。
这样的便利缘于一场对接会。6月26日,自治区粮食和储备局召集农发行、工商银行等单位,研究分析了今年全区夏粮生产、收购形势,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安排夏粮收购工作。
“我们引导多元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强化人员、设备、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自治区粮食和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将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变化,做好主要品种供求形势、价格走势、消费变化等分析研判,切实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有序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安全风险监测,守牢粮食质量安全底线。”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农业农村部门已建立“日调度、周会商”机制,及时通报气象预警、夏收进度、油品供应、交通保障等情况,确保信息互通、问题共商、措施联动,切实将夏粮“收在田”转化为“收到手”。(记者 李昊斌 裴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