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
CAU·科学研究·最新动态
SCIENCE
本期要闻
水院石羊河团队刘文丰教授课题组在全球多维水短缺评价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NEWS
6月24日,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石羊河团队刘文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在线发表了题为《全球被忽视的多维水短缺》(Global overlooked multidimensional water scarcity)的研究论文,首次提出了“蓝水-绿水-水质”的多维水短缺概念及其评价框架,为认识全球水短缺的时空分布格局提供了全新视角。
详情:
动科学院邓学梅教授团队在乌骨羊“乌骨”性状遗传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助力特色畜禽遗传资源开发
NEWS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邓学梅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单位,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 Cell & Bioscience 发表题研究论文 FRRS1L variants and ferriheme overload drive hyperpigmentation and systemic iron overload in lapping black bone sheep 。该研究首次从分子遗传学层面成功破解了云南珍稀乌骨羊全身骨骼、内脏乃至血液呈现黑色的自然谜题。研究发现,这一独特表型的根源并非传统认为的黑色素沉积,而是源于FRRS1L基因突变引发的高铁血红素代谢异常和过度沉积所致,为人类铁过载疾病研究和特色高附加值畜牧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详情:
土地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技术应用于胶体迁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NEWS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廖人宽教授团队在合成DNA示踪技术应用于胶体迁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美国化学会(ACS)旗下环境与生态领域旗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ature Index收录期刊)上发表封面文章 High-resol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ize exclusion effect on the transport of low-concentration mixed-size colloids in porous media using a synthetic DNA labeling method 。
详情:
生物学院、模式动物大设施胡晓湘、王宇哲团队利用深度杂交系和多组学方法绘制鸡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图谱
NEWS
7月1日,国际综合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模式动物大设施胡晓湘、王宇哲团队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研究论文《利用鸡深度杂交系绘制复杂性状的遗传调控图谱》(Mapping the regulatory genetic landscape of complex traits using a chicken advanced intercross line)。
详情:
动科学院孙东晓教授团队在奶牛乳脂肪酸性状调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为优质高产种牛培育提供新路径
NEWS
详情:
动科学院杨红建教授团队在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降解棉酚方面取得新突破 助力棉副产品饲料化高效利用
NEWS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杨红建教授团队在生物技术方向国际权威期刊 Bioresource Technology 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棉酚降解能力的鉴定和改进:棉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的新启示》(Identification and boost of gossypol degradation ability of catechol 2,3-dioxygenase: Novel insights into resourceful utilization of cottonseed byproducts)。该项研究历时2年,首次揭示了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的棉酚降解酶活和作用机制,并成功应用AI驱动的分子改良策略提升其降解效率,为新型棉酚降解酶开发提供了靶向目标技术策略。
详情:
经管学院李春顶教授等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季刊)》发表重要论文
NEWS
近日,经济管理学院李春顶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论文《区域贸易协定是“碳创造”还是“碳抑制”:统计证据和量化模拟》发表在中文顶级期刊《经济研究》2025年第4期。
详情:
理学院吴学民教授团队在推动农用乳液提质增效方面取得新进展
NEWS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吴学民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发表研究论文《硒掺杂生物基纳米颗粒推动农用乳液走向新型“攻防兼备”策略》。该研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创新性地提出将“化学防控”与“植物免疫激活”协同融合的“攻防兼备”策略,推动了农用乳液在防治真菌病害方面实现协同增效,为实现农药的减量高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详情:
农学院李自超/张战营团队破解水稻高产密码:GNP3 基因化身 “乙烯刹车” 助力产量品质双提升
NEWS
面对全球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始终是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关键命题。如何在提升产量的同时实现品质改良,已成为当前育种研究中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
农学院李自超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创新探索。7月2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 Natural variation in GNP3 determines grain number and grain yield in r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了一个水稻穗粒数和产量正调控因子GNP3(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3),揭示了GNP3 基因通过调控乙烯合成影响水稻穗粒数的分子机制,并发现自然变异单倍型 GNP3Hap-T 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
详情:
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徐州农科所揭示多倍体甘薯基因剂量等位变异调控甘薯根腐病抗性
NEWS
土传病害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根腐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土传病害,威胁着甘薯、番茄、西瓜、大豆、花生、棉花和果树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达到1000亿公斤,占全球产量的54%。然而,近年来甘薯根腐病快速蔓延,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甘薯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威胁着甘薯生长、收获和储藏的全过程,显著降低薯块产量和品质,甚至导致绝收。
详情:
中国农大王祥/汪杰团队在微塑料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取得进展:揭示可降解塑料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双刃剑”作用
NEWS
近日,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王祥教授课题组联合资源与环境学院汪杰副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全球变化生物学》在线发表了题为《可降解微塑料对土壤微生物碳泵的双刃剑作用》的研究论文。
详情:
SCIENCE
栏目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与自动化科学、经济管理与社会科学等学科群。根据U.S.News2024-2025年度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农学)跃升世界大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