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如注,街道成河——当极端天气成为“新常态”,城市管理者如何从被动抢险转向主动防御?在深圳坪山区,一套智能网联交通系统正悄然改写灾害应对逻辑:暴雨来临前72小时,系统已自动标记内涝高危路段,生成疏散预案;水位传感器超限10秒内,应急指令直达巡检人员终端……这背后,正是凡拓数创的CIM轻量化数据处理平台在驱动城市“超级数字脑”高效运转。
数据洪流变“涓涓细流”?CIM轻量化重塑数字孪生底座
传统智慧城市项目常陷入“数据臃肿”困局:一座中型城市的倾斜摄影模型动辄TB级数据,加载卡顿、操作延迟成为常态。而凡拓CIM平台的全国顶尖切片技术,却能让上千平方公里的实景三维模型在普通电脑上流畅运行。其核心在于动态调度引擎——自动将海量数据拆解为纳米级网格,按需调用“碎片化”资源,如同为城市构建了高精度数字骨架,却只占用1/10的算力成本。
更关键的是打破“数据孤岛”。CIM轻量化数据处理平台 独创异构时空融合算法,将GIS地形图、BIM建筑模型、IoT传感器实时数据、历史灾害记录等12类异构数据精准对齐。在广东某智慧园区项目中,20万平方米的管网、设备、建筑信息被压缩为轻量化时空网格,管理者点击任意井盖,即可透视地下8米深的管线流量与腐蚀程度,运维响应速度提升300%。
从“灾后复盘”到“灾前预言”:AI+网格如何狙击城市内涝
凡拓数创为东部某沿海城市打造的内涝预警系统,曾精准预测2024年台风“摩羯”引发的27处积水点。其预判能力源于三重技术突破:
物理引擎仿真:接入气象台雷达回波数据,模拟10-100年一遇暴雨场景,预演水流在街道、管网中的动力学轨迹;
亿级网格定位:基于北斗网格编码将城市划分为厘米级空间单元,每处窨井盖、排水口的状态变化均可毫秒级追踪;
预案智能匹配:当传感器水位超阈值时,系统自动关联历史处置方案,推送最优人员调度路线与设备启停指令。
这套技术正复用于更广阔场景:在长沙智慧水务平台,CIM轻量化底座融合2.6万公里供水管网数据,每年减少爆管事故40%;在宝安低空经济示范区,网格化空间模型为无人机划出540条隐形航道,规避航空器碰撞风险。
开发者革命:低代码+零渲染,让数字孪生“飞入寻常企业中”
以往搭建数字孪生系统需数月开发周期,而凡拓的Funcity三维城市编辑器让效率狂飙。平台预置全国365个城市的标准化模型库,开发者拖动模块即可生成道路、绿化带、建筑群;
更颠覆的是零代码交互配置——在湖南轻盐集团项目中,财务人员用自然语言输入“展示各工厂能耗排名”,系统自动调用算法生成三维动态图表,业财分析决策耗时从3天缩至1小时。
开放生态进一步降低门槛:平台提供全面的JavaScript API二次开发接口,支持IFrame方式快速嵌入第三方应用。深圳坪山智能网联项目正是借此整合了7家厂商的交通子系统,实现“车-路-云”数据互通。正如凡拓数创的副总裁王筠所言:“当技术民主化,每个行业专家都能成为数字孪生创作者。”
未来已来:数字孪生正在重构城市DNA
随着国家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凡拓数创的CIM轻量化数据处理平台已经渗入智慧建造、矿山开采、文化遗产保护等48个领域。在永乐宫壁画修复工程中,AI通过网格化分割200余组壁画残片,重现元代绘画瑰宝;而“城市码”体系,更将赋予每个灯杆、商铺、变电站数字镜像生命,实时感知城市“呼吸律动”。
当暴雨再度侵袭,城市的应对方式早已不同——在凡拓数创构建的轻量化数字宇宙中,灾害尚未发生,危机已被化解于无形。这或许就是技术赋予人类最温柔的守护:预见风险,方能无畏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