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英文名称:Maximin 3
- 中文名称: maximin 3 多肽(通常采用英文名称直译)
- 氨基酸序列:天冬酰胺 - 丝氨酸 - 苯丙氨酸 - 酪氨酸 - 异亮氨酸 - 谷氨酰胺 - 苏氨酸 - 酪氨酸 - 赖氨酸 - 精氨酸 - 缬氨酸 - 天冬氨酸 - 酪氨酸 - 半胱氨酸 - 丝氨酸 - 赖氨酸
- 单字母序列:NSFYIQTYKRVDYCSK
- 三字母序列:Asn-Ser-Phe-Tyr-Ile-Gln-Thr-Tyr-Lys-Arg-Val-Asp-Tyr-Cys-Ser-Lys
- 分子量:约 1979.2 Da
- 分子式:大致为 C₈₈H₁₂₈N₂₂O₂₇S
- 等电点:约 9.5
- CAS 号:634600-23-0
- 供应商:上海楚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结构特点:
- 由 16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线性多肽,含有半胱氨酸残基,可能通过巯基形成二硫键,维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 序列中包含酪氨酸、苯丙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以及赖氨酸、精氨酸等带正电的碱性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能在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整体结构中极性氨基酸与非极性氨基酸交替排列,可能形成一定的两亲性结构,有助于与细胞膜结合。
理化性质:
- 通常为白色至类白色粉末,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可溶于水或适当的缓冲溶液,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对较差。
- 由于含有半胱氨酸,对氧化环境较为敏感,易被氧化形成二硫键导致聚合,因此需要在低温、干燥、避光的条件下保存,必要时可添加还原剂。
- 在中性 pH 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强酸或强碱环境可能导致肽键水解,影响其结构和活性。
作用机理:
- 作为一种抗菌肽类似物,其作用机理可能与破坏细菌细胞膜有关。通过与细菌细胞膜表面的负电荷成分发生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细胞膜上,随后其疏水部分插入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形成孔洞,导致细胞内物质泄漏,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 可能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
研究历程:
- Maximin 3 属于 maximin 家族多肽,该家族多肽最初从某些蛙类皮肤分泌物中分离得到。对 Maximin 3 的研究始于对蛙类皮肤抗菌肽的筛选与鉴定,旨在发现具有新型抗菌活性的多肽分子。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的测定,发现其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抑制作用。
-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对其作用机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进行探索,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候选分子。
相关多肽:
- Maximin 1:同属 maximin 家族,氨基酸序列与 Maximin 3 存在差异,具有类似的抗菌活性,但抗菌谱和活性强度可能有所不同。
- Maximin 2:也是该家族成员,结构上与 Maximin 3 有一定同源性,在抗菌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面具有相似性。
相关文献:
- Simmaco, M., et al.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skin: what do they tell us?".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B: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1998, 121(3): 207-218.
- Conlon, J. M.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skins of North American frogs". Peptides, 2008, 29(4): 611-620.
所有产品仅用作实验室科学研究,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