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监理第7部分:监理工作量度量要求》(GB/T 19668.7-2022)是我国信息技术服务监理领域的重要标准,旨在规范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量的度量方法,为监理服务的测算、评估和计费提供统一依据。以下从标准定位、核心内容、应用要点三方面进行解读:
一、标准定位与适用范围
1、定位:本标准是GB/T 19668《信息技术服务监理》系列标准的第7部分,聚焦“监理工作量度量”,与系列中其他部分(如总则、基础设施监理、运行维护监理、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应用系统:数据中心工程等)共同构成完整的监理标准体系。其明确了部署实施及运行维护环节的监理工作量度量要求,解决监理服务量化评估难题。
2、适用范围:
对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服务,涵盖基础设施、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据中心工程等领域。
阶段:覆盖项目全周期,包括规划涉及、部署实施(招标、设计、实施、验收)和运行维护(招标、实施、评估)环节。
二、核心内容:监理工作量度量体系
1、基本概念
监理工作量:完成监理任务的工作量,以“人・日 / 人・月 / 人・年” 为单位,反映人力投入规模。
关键影响因素:
- 项目规模(投资额):直接决定工作量参考值。
- 人员能力:通过“监理人员调整系数”(Ac)体现,正高级、高级、中级、初级人员系数分别为1.5、1.25、1.0、0.75。
- 工作难度:通过“监理工作难度系数”(K)体现,取值范围 0.8~1.2,由合同双方约定。
- 阶段差异:不同阶段工作量占比不同,如部署实施阶段的实施阶段占比45%。
2、部署实施环节监理工作量计算
工作量计算公式:Qi=Qre*K*Ac*Pn
其中,Qre:工作量参考值(根据项目规模查表,如1000万元项目为500人・日)。
Pn:阶段占比:招标(10%)、设计(20%)、实施(45%)、验收(25%)。
(如招标阶段占10%,实施阶段占45%)。
示例:某5000万元基础设施工程,中级监理人员(Ac=1.0),难度系数 K=1.0,实施阶段工作量为:2000×1.0×1.0×45%=900人・日。
3、运行维护环节监理工作量计算
运行维护工程监理涉及驻场监理和非驻场监理。
工作量计算公式:Qn=Qp*K*Ac*Mn
其中,Qp为中级人员基准工作量,
Mn:阶段占比招标(10%)、实施(65%)、评估(25%),
非驻场监理:根据实际任务单独计算,与驻场工作量合并计入总工作量。
三、应用要点与实践价值
1、标准化意义
为监理服务定价提供量化依据,避免“拍脑袋” 计费,提升行业透明度。统一不同项目、阶段的工作量度量方法,便于横向对比和成本管控。
2、实施建议
合同约定:明确难度系数(K)、阶段占比(Pn、Mn)等变量,避免争议。
动态调整:根据项目复杂度、人员变动等因素,按标准公式实时调整工作量。
文档留存:各阶段监理任务需留痕(如招标协助记录、验收报告),作为工作量核算凭证。
3、与其他标准的协同
需结合GB/T 19668 系列其他部分(如第 2 部分基础设施监理规范),明确各环节具体监理任务后,再套用本标准计算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