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采访与写作》出版:解锁媒体融合时代视听新闻的“硬核方法论”

《<strong>视听采访与写作</strong>》出版:解锁媒体融合时代视听新闻的“硬核方法论”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中,新闻传播的形态正经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具有直观性与感染力的信息载体,视听媒介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力量,也对新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近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视听采访与写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为有志于新闻实践的年轻新闻人,提供系统的视听采写方法论指导。

该书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教授杨凤娇,以及副教授汤璇共同编著。三位作者长期深耕新闻传播教学与实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

全书聚焦视听采写的特色规律和方法,系统阐释视听采访与写作的理念、原则与技巧,结合新闻思维、视听思维、用户思维,阐述如何运用视听媒介的独特优势,提升传播效率与用户体验。此外,书中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广播、电视和视听新媒体的报道案例,帮助读者全面把握视听报道的基本规律,拓展国际传播的能力边界。

『社交媒体』时代,除了坚守,还需要创新

红星新闻:『社交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曾祥敏:采访是记者在现场的独家发掘、发现和发展,是为了公共传播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在视听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一方面,『互联网』极大扩展了信息的获取渠道、呈现方式和传播力度;另一方面,“键盘侠”“文抄公”“剪刀手”“书房记者”甚嚣尘上,从网络上搜索获取新闻“营养液”的自媒体泛滥成灾。现场事件被包装、二次剪辑,成为自媒体的素材。这是新闻采写环境的客观变化。

红星新闻:这种情况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哪些挑战?这对采写工作提出怎样的要求?

曾祥敏: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始终是不变的要求。但在『社交媒体』时代,视听采访写作面临着守正创新的不变与变。一方面,要遵循一般采访写作的总体原则和要求,追求真实、真相和真理,遵循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人本原则。因此,记者在现场的亲身观察、独家发现、专业呈现更显得珍贵、有力。记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首是脚力,新闻工作者要坚定脚底板下出新闻的观念。在视听新媒体时代,那些犯有“材料依赖症”的“新闻搬运工”“二传手”“臆想家”迟早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记者只有深入现场,扎实调研,情动心动,独家观察,深入思考,准确判断,才能报道出具有穿透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作品。

当然,除了坚守,还需要创新。在视听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新”变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重要。这个“新”不仅仅是新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记者新的观察和新的发现,发现新的题材,发现新的视角,体现新的思考。每天的事件从时间上来说固然都是新的,然而若千篇一律,新意又从何体现?新闻是给公众提供欲知、未知和应知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在事件探究中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引发新思考。

书籍部分目录

未来的新闻,将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舞

红星新闻:在您的书里也提到了各类技术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曾祥敏:进入21世纪,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短视频、H5新闻、VR新闻、数字新闻等新兴多元视听报道形式走上新闻舞台,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流程、传播环境特征和用户阅听习惯均发生变化。以视听为核心的形态载体成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在『互联网』『社交媒体』语境下,连接和社会交往成为视听传播的重要功能,如何发挥直观、可视、形象的功能,以推动『互联网』作为“连接”的本质,这是视听采写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命题。因此,传统的“内容+形态”的视听表达,转变为“内容+形态+创意+关系”的视听连接,乃至与用户的心理联结。

此外,在媒体融合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传播环境下,对记者的“四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增强数字时代无形的“脚力”。我们要借助无人机拍摄、传感器采集、VR/AR临场化呈现、大数据抓取等新技术手段,有效提升新闻工作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层次与能力,进而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还要充分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增强“脑力”,最后,我们要提升全媒体传播的能力,锤炼新技术赋能的“笔力”,成为一专多能(文字、影像、视频、数据等)的“全媒体记者”。

书籍内页

红星新闻:现在AI技术也广泛运用在新闻工作者的实践中,您认为如何看待AI对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曾祥敏: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着数据新闻、传感器新闻和人工智能新闻等新闻类型的兴起。AI主播兴起,24小时人工智能驱动的电视频道以及完全靠人工智能搜集编辑信息的网站纷纷出现,这些新兴的新闻类型进一步拓展了新闻主体的边界,丰富了新闻的内涵,依靠数据、算法、智能等技术的驱动,推动了新闻报道形态变革,实现了人与技术的协同生产,某种程度上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持续推动着新闻业走向数智化。

书籍内页

但是,在AI技术深度介入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的当下,我们需要以辩证视角审视这场变革,既要看到技术赋能的突破性价值,也要警惕工具理性对新闻本质的侵蚀。与其将AI看作新闻业的颠覆者,不如将其看作专业价值的试金石和行业变革的加速器。当机器能1分钟写出报道时,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更需彰显其不可替代性。例如,在信息碎片中构建意义的能力,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性的定力,在商业考量下捍卫公共价值的勇气。未来的新闻编辑部,将是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共舞之地。

特别声明:[《视听采访与写作》出版:解锁媒体融合时代视听新闻的“硬核方法论”]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复盘了七季《花儿与少年》, “看奇不看偶”真的是玄学吗?

第六季的陈好则是另一个极端,在中戏做老师的她天然自带人民教师buff,威慑力是够了但亲和力不足,在第一次因为分钱引起的小冲突时,『周雨彤』那句“不要一上来就教他们做事”,可能就是因为陈好过于严肃,让她有种“被…

复盘了七季《<strong>花儿与少年</strong>》, “看奇不看偶”真的是玄学吗?

都是唐国强的骨肉,孙涛和壮丽生的孩子,却活成了完全相反的样子(唐国强是好人吗)

孙涛的自杀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仅唐国强的事业受到了重大打击,几乎一蹶不振,更让他痛心的是,他的亲人逐一离世,甚至女儿唐莉也对他避之不及,导致父女关系几乎决裂。 在结婚后不久,壮丽和唐国强迎来了他们…

都是唐国强的骨肉,孙涛和壮丽生的孩子,却活成了完全相反的样子(唐国强是好人吗)

国民级女星展现生活另一面,恶女原来是小白花,一辈子没感受过爱(中国国民女星有哪些)

在父母的宠爱弟弟长大成人、承担赡养责任时,弟弟却像个甩手掌柜,随意离开,将所有责任都抛给了她。她曾以为自己的付出能赢得家庭的爱,但当在发高烧、渴望得到母亲一句安慰时,却只得到冷漠的“去医院吧”。 他们是在一…

国民级女星展现生活另一面,恶女原来是小白花,一辈子没感受过爱(中国国民女星有哪些)

响应“人工智能+”行动,广州图灵编程为孩子未来赋能

在图灵编程的计算思维课程中,通过 “不插电” 教学模式与趣味问题情境(如 “『机器人』️点灯”游戏),孩子无需依赖电子设备,就能直观理解顺序结构、条件判断等基础编程逻辑,掌握 “拆解问题-设计步骤-验证结果” …

响应“人工智能+”行动,广州图灵编程为孩子未来赋能

四川一男子在林中发现“剑阵”!(四川男子失联)

四川一男子在林中发现“剑阵”。“万万没想到!”四川资阳,男子去山上游玩,本以为是一片荒山,不料,他竟然直接愣在了原地,不是因为发现了宝贝,而是被眼前成片的“石头剑阵”吸引住了,男子傻眼了,看了半天也不愿意离开。以前看过的武侠剧和小说,男主受

四川一男子在林中发现“剑阵”!(四川男子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