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出品 |搜狐科技
作者 |周锦童
炎炎夏日,热浪如潮水般汹涌袭来,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高温模式”的开关。
国内,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局地气温超过40℃,北京、兰州的夜间高温天气也在激增。国外,欧洲遭遇罕见热浪,法国巴黎高达40.9℃,甚至埃菲尔铁塔都因热膨胀偏移了20厘米,瑞士冰川快车也因铁轨变形减速…
今年为什么这么热?高温天气还要持续多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对此,搜狐科技对话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王澄海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魏科研究员。
区域尺度上,打破极端高温纪录的事件已有发生
王澄海表示,“今年的高温态势总体上和去年变化不大:一是高温范围较大,出现高温的时间较早,我国6月份全国平均气温就达到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9℃;二是高温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性特征。”
“今年的高温天气相比去年更早、更强、更频繁。”
近两年来,决定天气变化的大气环流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偏强。相比去年,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时间较早。而欧洲的高温与稳定且长时间滞留的阻塞高压系统有关。
王澄海称,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报告来看,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但目前的研究结论不一。
“综合判断,2025年的气温仍然会居高不下,但全球平均气温大概率不会超出2024年,但仍然可能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之一,而且即便2025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不超过2024年,但在区域尺度上,打破极端高温纪录的事件已有发生。”王澄海如是说。
魏科也举例道:“前几年大家还开玩笑称东北地区‘入夏困难’,但今年黑龙江就已经出现了高温天气,这在以前是比较少的,另外在山东很多地方也出现了高温天气并打破了当地记录,所以按照全球来看,今年可能不会是最热的一年,但从各地来看很难说。”
现在说高温天气什么时候结束还为时过早
此外,王澄海还谈及了出现高温的三个原因。
一是处于高压,比如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高压内部为下沉运动,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的天气;二是冷空气偏弱;三则是因为城市化、城市高散热设施的广泛使用,夜间的最低温度居高难下,从而加剧了环境温度的升高。
谈及未来高温天气还会持续多久,王澄海认为:“ 一般而言,副热带高压稳定,移动相对缓慢,尽管在高压控制下,也会发生雷阵雨天气,形成降温效应,但总体上高温的结束要看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的变动。 ”
魏科也认为,现在说高温什么时候结束还为时过早,“毕竟按照往年的情况,一般高温都要持续到8月底左右,甚至有些地方会有‘秋老虎’,可能持续到秋九月。”
不仅如此,这次高温不仅范围广,而且湿度也大,像北京相对湿度巨然短暂达到了100%,体感温度超实际温度5-8℃。
王澄海解释了原因:“湿热天气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有关。目前,整个副热带高压控制着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并有利于偏南潮湿气流向北运移,高温高湿的气流形成了高温高湿天气。”
“每年北方地区在盛夏总会有一段闷热的时期,今年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抬偏北偏强偏早,这一天气现象也提前了,由于高温高湿天气,不利于人体通过皮肤表面的蒸发降温,同时,由于城市化引起的夜间最低温度较高,温度日较差减小,增加了体感温度。”王澄海如是说。
魏科指出:“北京的相对湿度比较大是近些年的一个特点,这种闷热的天气跟南方的热法比较像,在我们国家北部很多地方都出现这种情况,甚至连新疆、乌鲁木齐都已经出现过。”
魏科称这种比较闷热的状况跟我们国家的气候是有关联的,因为我们国家夏季是雨热同期,所以温度偏高的时期,一般也是雨水偏多的时期,因此,温度较高的时候,空气中水汽含量比较多,那必然会湿热一些,大家就会感觉比较闷。
避开高温时间段进行户外活动
谈及防护措施,王澄海表示,“面对极端高温,应该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从事户外工作,可以穿浅色和透气衣物,要注意补水、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魏科也表示,我们可参考网友们的建议,“哪凉快哪呆着”。
“大家要避免在高温天气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而且要避免到极端天气出现比较多的区域活动,比如山区等地,暴雨可能会比较频繁地出现,大家要合理安排每天的出行,把户外运动的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晚,比如可以早晨或者夜晚跑步。”
“另外,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各个单位要更多地关注一下弱势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福利问题,并且结合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及时调整户外工作者的工作的时间,给户外工作者更多的关爱,尤其是从法律意义上提供基本的保障。”魏科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