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凉州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构建起“高校科研+政府引导+企业转化+基地示范”的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通过 搭建院地校企合作平台,集成突破种业卡点、延链强链堵点,让科技之光照亮马铃薯产业“金链条”,开创“小土豆”撬动“大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产学研协同破题,筑牢种业“芯片”根基。“甘农薯7号”是国内极少有的表现优异自主选育的薯条和全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不仅在抗低温糖化和耐贮性方面表现优异,而且耐旱耐高温,适应性强、产量优势明 显。甘肃农业大学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甘肃盛世硕丰、家禾集团等龙头企业组建科研共同体,联合开展对“甘农薯7号”从杂交品种到组培式扩繁、微型薯种植、原种繁育到商品薯推广全流程多个技术难题攻关。在组培实验室里,技术人员将0.3毫米的茎尖精准分离,通过病毒脱除技术使组培苗污染率控制在3%以下,微型薯成活率提升至92%。校企联合攻关的离体诱变育种技术,更使“甘农薯7号”还原糖含量稳定低于0.2%,远优于国际加工标准,成为爱味客、达利园等企业的指定原料薯。
全链条科技赋能,重塑产业生态版图。从田间到车间,科技因子渗透马铃薯产业全链条。在张义镇智能示范基地,植保无人机根据传感器监测的墒情数据实施变量喷施,节水率达30%;黄羊镇工业园区的气调库采用动态气控系统,使马铃薯保鲜期延长至8个月,损耗率降低15%。通过“马铃薯产业大脑”数字平台,全区40%的种植面积实现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等智能化管理。这套“实验室+车间+云端”的科技体系,推动凉州马铃薯亩产突破5.8吨,加工转化率提升至65%,形成“北繁南种、西薯东运”的跨区域产业格局。
科技成果转化,铺就富民增收之路。科技红利正加速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全区拥有马铃薯种植企业1家、合作社8家、种植大户4家,每个经营主体种植面积均超过500亩,初步形成“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订单模式,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区推动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订单农业+技术包保”模式让科研成果直接变现,在凉州区发放镇下沙子村,1860亩示范田单产达5.8吨,创造了甘肃马铃薯单产新纪录。
在河西走廊的沃野上,凉州马铃薯产业画卷正被科技之笔重绘。通过深化校企融合、强化技术集成、完善成果转化,从种源创新到智慧农业,从精深加工到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科技强链、创新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下一步,凉州区将持续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马铃薯产业向智能化、高附加值全产业链迈进,让科技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书写着“小土豆”撬动“大产业”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