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性探讨修订动因
2025版9201的修订绝非偶然,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监管和行业发展动因:
01适应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
快速微生物检测方法(RMMs),如基于核酸(qPCR, NGS)、酶学、生物传感器、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日益成熟并寻求在制药行业的应用。2020版框架对这类非生长依赖的、原理迥异的新技术验证指导略显不足。
2025版变化
强化原理理解: 要求验证前深入理解方法原理和信号。
放宽硬性比对要求: 如删除70%回收率要求,接受相关性证明,重现性/精密度验证不再强制与经典法比较,更符合新技术的评价逻辑。
强调专属性挑战:特别关注非生长信号方法中假阳性和干扰物质的影响。
更新技术分类: 使描述更贴合当前技术现状。
02贯彻基于风险的科学监管理念
ICH Q9(质量风险管理)原则在药品监管中日益深入。
2025版核心变化
按应用场景(过程控制 vs. 终产品放行)差异化要求验证参数——是风险管理的直接体现:
过程控制: 目标是实时监控工艺状态,为快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更侧重快速、灵敏和相关性,对传统“准确度”的绝对一致性要求降低,重现性、精密度等参数要求也相对灵活。这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更高效的替代方法进行监控。
终产品放行: 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风险最高。方法必须证明不劣于甚至可能优于药典方法,验证要求最严格、最全面。平行试验、风险评估和监管批准的要求确保了放行标准的严谨性。新增“短效期产品”可简化验证的条款,也体现了基于产品特性的风险考量。
03提升验证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摒弃简单阈值(70%回收率): 采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或相关性证明,更科学合理。
承认微生物计数的变异性(泊松分布): 在定量限验证上,不再强求低浓度下替代法结果必须小于或等于经典法,而是聚焦在“相近低限下的灵敏度相当”,更符合微生物检验的客观规律。
优化评价指标: 线性评价从相关系数 r 升级为决定系数 R²,提供更可靠的解释力。
明确无需机械对比: 在重现性、中间精密度、耐用性验证上,明确无需与经典方法比较,更关注方法自身的稳健性,减少了不必要的验证负担。
强化统计学应用: 贯穿全文的统计学要求,提升了验证结果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04与国际标准和指南协调
USP <1223>《药典微生物替代方法的验证》、EP 5.1.6《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的评估和验证》以及PDA TR33等国际指南对替代方法验证均有成熟框架和要求(如基于风险、强调统计学、关注方法理解、设备确认等)。
2025版9201的修订(如4Q确认、风险区分、统计要求、专属性挑战等)显著提升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协调性,有利于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合规,也促进国内创新方法与国际接轨。
05回应行业关切与实践经验
2020版在实施过程中,业界可能反馈了一些痛点,如:
过程控制应用替代方法时验证负担过重
对新技术(尤其非生长依赖型)验证的针对性指导不足
某些要求(如低浓度下必须≤经典法结果)在实践中难以满足或不科学
设备类方法的确认要求不够明确
2025版的修订在很大程度上回应了这些关切,使指南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
结语
中国药典9201(2025年版)的修订是一次重要的迭代升级,其核心在于通过结构化重组、基于风险的分级管理(过程控制 vs. 终产品放行)、验证要求的科学化与灵活化(摒弃简单阈值、强化统计、聚焦方法本身稳健性)、对新技术的更好适应性(强调原理理解、更新分类、放宽比对)以及与国际标准的协调,构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更具前瞻性的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