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视频生成模型如可灵AI、Google和Veo的不断迭代升级,影视创作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6月25日,快手可灵AI携手星芒短剧,在北京举办了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的首映礼。
这部长达180分钟的作品由7个风格迥异的单元剧组成,涵盖科幻、奇幻、荒诞喜剧及历史题材,堪称目前业内题材广泛、叙事规模宏大的AIGC剧集典范。借助详尽的武术脚本及首尾帧技术,剧集成功解决了快速打斗场景中动作流畅度的难题。
映后交流环节中,《新世界加载中》总导演、异类Outliers创始人陈翔宇,与可灵AI产品及运营负责人李杨共同揭秘了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7部短剧分别触及科幻、喜剧等多元题材,展现了丰富的叙事可能性。陈翔宇表示,《新世界加载中》采用了单元剧的结构,仿佛7块不同维度的拼图,共同拼凑出他对AI叙事的初始幻想,并借由多样风格构建起多重表达的可能。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虽然剧本创作依然离不开真人参与,AI更多承担了灵感激发和思路拓展的角色。李杨指出,AI正成为影视制作中提升效率和节省成本的重要助手,这已是业界共识。
从东方美学、赛博朋克,到黏土动画和三维写实风格,《新世界加载中》通过多元画风的切换,开辟了AIGC微短剧叙事的新天地。七部作品分别讲述了《好梦》中的救赎力量、《虎与旅行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马丁症》深刻的父爱、《宇宙肥肠》对盲目进步的讽刺、《桃源》的人性欲望、《不可饶恕》对战争历史的反思以及《我在犹豫》对AI时代技术边界的思考。这些故事彼此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独特的世界观。
目前,AI已展现出强大的工具属性和能力。李杨表示,过去一年AI与影视行业的深度融合趋势明显,技术赋能内容创新的潜力巨大。
不过,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创作过程中需要反复调试和试错。陈翔宇认为,与实拍和动画相比,AIGC不仅提高了效率,更释放了前所未有的试错空间。借助可灵AI,他们成功保证了角色与风格的一致性,实现了每帧画面的顺滑过渡,口型对话匹配精准,复杂打斗和爆炸场景的流畅性也得以保障。这不仅拓展了创作边界,还大幅降低了制作成本。
然而,AI技术在人物情感表达、群像画面稳定性以及复杂场景处理上仍有提升空间。李杨坦言,目前视频生成技术尚处初级阶段,尚未达到“一键生成、随用随取”的理想状态。创作者需要通过多次提示词调试和反复尝试,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业内透露,有些短剧的单个镜头需进行30次以上“抽卡”尝试,即反复生成以求满意结果。这种高强度的反复试验,对创作者的耐心和创造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整体来看,AI全流程创作仍处早期阶段。尽管市场上已有多部AI短剧涵盖奇幻、科幻、玄幻、动画等多个领域成功上线,视频生成效果仍有待提升。
李杨还表示,无论是可灵AI还是其他视频大模型,虽然起点和发展速度不同,但都处在同一初始阶段。未来,待基础表达、稳定性和可控性达到临界点,才会涌现出更多实用且创新的产品形态。
自去年起,AI短剧频频登上热搜,快手、抖音等互联网巨头,博纳影业、欢娱影视等传统影视公司,以及创业团队纷纷加码该领域。业内专家普遍看好2025年下半年,AI短剧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政策方面,今年2月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明确鼓励微短剧与人工智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提升艺术表现力和传播力。北京、广东、上海、郑州等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上海单剧最高可获百万资金支持,广东更是连续发布三大政策包,影视科技新技术推广项目最高获千万扶持。
当前,政策期待AI短剧在降本增效和内容提升方面发挥作用,长期目标则是打通产业链,推动行业爆发。
作为创作者,陈翔宇对AI短剧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国产大模型与中国AI技术正快速崛起,真正的旅程才刚刚启程,未来将向更深层次的叙事结构、更长线的表达及更科学的AI制片体系迈进,AI时代的序幕正在缓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