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人形机器人的Optimus时刻:精密减速器,群雄逐鹿,新的篇章
报告共计:30页
精密减速器: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国产替代正迎来新突破
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核心部件正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精密减速器。作为连接动力源与执行机构的"桥梁",它不仅决定了机器人的动作精度与负载能力,更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乃至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特斯拉Optimus等人形机器人的加速落地,精密减速器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国产厂商也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加速追赶。
三类减速器各有所长,撑起机器人"关节"功能
精密减速器的核心作用,是通过巧妙的机械结构实现转速匹配与转矩传递,让机器人的关节既能灵活转动,又能稳定承重。目前主流的精密减速器主要分为三类,各自凭借独特优势占据不同应用场景。
谐波减速器堪称"灵活派"代表,它通过波发生器使柔轮产生可控变形,实现运动传递。这种结构让它拥有单级传动比大、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尤其适合对精度和灵活性要求高的部位。在机器人的小臂、腕部、手部等需要精细操作的关节处,谐波减速器能精准控制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在密闭空间或辐射环境中也能稳定工作。
RV减速器则是"力量派"的佼佼者,由两级传动结构组成,兼具大传动比、高刚性和强扭矩承载能力。它的疲劳强度高,精度稳定性好,因此成为机器人大臂、机座等重负载部位的首选。无论是工业机器人搬运重物,还是大型设备的动力传动,RV减速器都能提供可靠支撑。
行星减速器则以"均衡性"立足,结构相对简单,体积适中,虽然单级传动比有限,但胜在成本可控、适应性强。在机器人下肢等对扭矩要求较高但精度需求稍低的部位,以及高端机床的传动系统中,行星减速器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规模近百亿,国产替代呈现"量质失衡"
2024年,中国精密减速器市场规模已达91亿元,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从竞争格局来看,国产替代的趋势日益明显:内资企业的销量占比已达70%,但营收占比仅为57%。这一差距背后,是国产产品在一致性与稳定性上仍与外资品牌存在距离。
目前,国产减速器更多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简单搬运、上下料等中低端场景,单价相对较低;而在汽车焊接等对性能要求极高的高端领域,外资品牌仍占据主导地位。以谐波减速器为例,虽然绿的谐波等国产企业已占据81.5%的市场份额,但在精度保持性、使用寿命等核心指标上,与日本哈默纳科等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提升空间。RV减速器领域同样如此,2024年内资企业出货量占比首次超过外资,但高端市场仍由日本纳博特斯克等品牌把控。
不过,这种差距正随着技术突破逐渐缩小。国产厂商在材料工艺、精密加工等环节持续发力,比如科达利子公司推出的PEEK复合材料谐波减速器,重量减轻61%,扭矩/重量比提升74%,展现出差异化创新的潜力。
三大场景驱动,减速器迎来"应用爆发期"
jrhz.info精密减速器的市场增长,正由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三大领域共同推动,形成多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工业机器人是减速器最大的下游市场,2024年我国用于工业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出货量约109.7万台。随着工业机器人向智能化、柔性化升级,对减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对减速器的选择也各有侧重:轻负载六轴机器人多用谐波减速器,重负载机型则依赖RV减速器,协作机器人则普遍采用谐波方案。未来,随着国产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等高端场景的突破,减速器需求将持续增长。
工业母机(高端机床)是减速器的另一核心应用领域。当前我国高端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多依赖进口,而精密行星减速器因适配高端机床需求,近年增速显著。2024年我国机床领域减速器总需求量达59.8万台,随着高端机床国产替代加速,减速器市场将迎来结构性扩容。以五轴加工中心为例,其对高精度蜗杆减速器的需求,正推动相关产品技术升级。
最受关注的当属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潜力最大的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的减速器方案已形成"谐波+行星"的主流组合。特斯拉Optimus单台需要16个谐波减速器,价值量约2万元;国产全旋转模组方案则需14个谐波减速器和12个行星减速器,单台价值量约3万元。随着人形机器人向高精度、拟人化演进,谐波减速器在上肢灵活部位的应用占比将持续上升,而行星减速器则在下肢等部位发挥成本与稳定性优势。
国产厂商多点布局,三类玩家各显所长
面对精密减速器的广阔前景,国内厂商正从不同赛道切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传统精密减速器厂商凭借技术积累率先突围。绿的谐波作为国产谐波减速器龙头,2024年市占率达24.8%,新建的50万台产能已全面达产;环动科技在RV减速器领域市占率逐年提升,2024年达24.98%,客户覆盖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成熟的生产体系与稳定的客户群体,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产业链延伸企业则从上下游跨界而来。豪能股份从汽车同步器拓展至机器人减速器,蓝黛科技通过参股公司布局机器人关节执行器,斯菱股份从汽车轴承切入谐波减速器领域并已投产生产线。它们依托原有制造能力,在精密加工、系统集成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正逐步补齐高精度加工的短板。
具备代工能力的制造企业也在加速转型。斯莱克成立机器人子公司,利用金属超精密加工经验研发谐波减速器零部件,探索低成本、高质量的技术路径。这类企业凭借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积累,有望在规模化生产中找到突破口。
从工业生产线到家庭服务场景,精密减速器的性能提升正推动机器人技术边界不断拓展。随着国产替代的深入与应用场景的丰富,这个"机器人关节"的核心部件,正迎来属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新篇。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