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施一公、薛其坤、潘建伟等众多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相聚黄浦江畔,参加“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科学峰会”。这场峰会聚焦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在对话环节请科学家预测未来、寄语青年。
西湖大学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得者施一公院士呼吁青年科研人员“拥抱AI”。在他看来,深度思维公司研发的Alpha Fold改变了生命科学研究范式。这种人工智能系统可根据已知的氨基酸序列,准确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
基于这种范式变革,施一公寄语大学生:不必担心人工智能会让生物学家“失业”,只要在本科阶段掌握基本的科学逻辑和批判思维,就能“拥抱AI”,更快地取得科学突破。
未来20年,物理学将取得什么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潘建伟院士预测,未来20年内,人工智能将与量子计算融合。与潘建伟的观点相仿,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联席主席丁洪院士预测:未来20年内,通用量子计算机必将诞生。
谈及未来50年的物理学重大突破,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16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预测“室温超导材料”会问世。“如果用室温超导材料制造量子计算芯片,这种超导量子芯片就不存在功耗。”这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为听众描述了一个令人憧憬的未来。(记者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