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7月13日消息(记者邵玉琴 杨亚东)7月12日上午,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在“中国云谷”呼和浩特隆重举行。国家部委及自治区领导、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与全国算力产业链企业代表等50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开幕式暨主旨演讲、1场主题活动及9场专题会议,共话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共享数智产业成果,共绘算力新图景。
大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内蒙古:从“能源牧场”到“算力沃土”
“内蒙古已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为绿色算力流通铺就‘信息高速公路’。”国家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冰在致辞中强调,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枢纽节点,内蒙古凭借新能源发电量全国第一的优势,正全力构建绿色算力全产业链,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
国家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民在《从“能源牧场”到“算力沃土”:加快打造算电协同的中国样板》演讲中,深度解读“算电协同”国家顶层设计。他指出,内蒙古肩负着打造国家绿色算力保障基地的使命,需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融合与机制创新,加速建成算电协同的中国样板。
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国家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民及业内企业嘉宾带来前沿洞见,聚焦算力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为深化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凝聚共识,打造了一场数字经济领域的思想盛宴。
呼和浩特:抢占数算产业“新赛道”
五大巨头共擎呼和浩特绿色算力底盘(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发展绿色算力、人工智能,我们有基础、有优势。”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的话语充满底气。作为“中国云谷”,呼和浩特年平均气温约7℃,属国际公认的数算产业“黄金纬度区”。
目前算力总规模达10.1万P(其中智算9.6万P),具备海量数据存储与备份能力,为承接全国算力需求、保障国家数据安全筑牢根基。按照规划,到2027年底,当地算力规模预计超80万P,将稳居全国八大枢纽节点前列。
近年来,呼和浩特将数据算力产业作为抢占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以绿色算力为底座、人工智能为支撑、数据要素为纽带,全力建设国家重要算力基地和全国最强绿色算力供给者,成为数算产业发展的亮眼标杆。
绿色算力成果密集发布
大会发布多项重磅成果:《呼和浩特市促进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及实施细则明确政策支持;《2025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东数西算”枢纽节点蓝白色算例指数研究报告》等权威报告勾勒产业图景;全国首个“算力资产资源绿色循环”解决方案、“东数西算”绿色算力产业风险解决方案等创新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此外,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数据工程化服务平台、全国最大AI云电竞平台及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公共数据专题同步亮相,全面展现中国算力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蓝图。
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会上,总投资200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覆盖智算基础设施、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为构建高水平数字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人工智能成果惊艳亮相
大会现场,人工智能成果成为焦点。开幕式上,讲解员机器人“灵犀”从容登场,用标准普通话声情并茂地介绍呼和浩特绿色算力发展成果,短短几分钟惊艳全场。
场外展区更显科技活力:轮式机器狗列队表演模拟人类动作,灵活精准;中国移动研发的机器狗“灵犀”兼具陪伴与实用功能,既能感知家庭环境、陪人聊天提供情绪价值,又能室外自避障取快递、实现音视频通话;无人机“云猎”则展现低空安全护卫实力,可对未入白名单的无人机实施拦截迫降,已应用于边境侦察和机场护卫。这些成果让“AI+”的应用场景具象化,彰显科技赋能产业的强劲动能。
人机对话(央广网记者 邵玉琴 摄)
此次大会的召开,不仅是绿色算力与人工智能产业的一次高端聚首,更推动了算力与能源、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