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北京亦庄的街道上,几辆没有司机的滴滴无人驾驶车已经开始接单。与此同时,网约车司机张师傅坐在车里,盯着手机屏幕上寥寥无几的订单提示,眉头紧锁。"以前这时候早该接到两三单了,现在半小时都没动静。"他苦笑着摇摇头,"这些'机器人出租车'一来,我们的活儿越来越难干了。"
订单锐减,收入腰斩
滴滴无人驾驶车队的快速扩张,正在深刻改变网约车行业的生态。数据显示,在无人驾驶试点覆盖的城市区域,传统司机的订单量普遍下滑30%-40%。深圳的一位网约车司机透露:"去年这时候,我一天跑12小时能赚600多,现在拼死拼活也就400出头。"
更让传统司机感到危机的是,滴滴推出的"无人驾驶专属计价体系"明显更具价格优势。以上海为例,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起步价比普通网约车低15%-20%,平台算法还倾向于优先派单给无人车。一位不愿具名的滴滴内部人士表示:"无人车的运营成本更低,平台自然更愿意推广。"
"无脸司机"抢单,传统司机被迫转型
在广州番禺的一个网约车司机聚集点,一群司机正围在一起讨论对策。"我们这些人开了十几年车,现在突然就被机器取代了?"一位老司机愤懑地说。事实上,滴滴无人驾驶车的高效运营让传统司机倍感压力——北京亦庄的测试数据显示,12辆无人车一天能完成近300单,相当于3名全职司机的工作量,却无需支付人力成本。
面对生存压力,部分司机开始考虑转行。45岁的王师傅原本是滴滴平台的"金牌司机",如今却不得不兼职送外卖。"平台不给我们活路,只能自己想办法。"他无奈地说。
行业洗牌加速,未来何去何从?
滴滴的无人驾驶战略仍在持续推进,计划到2030年实现百万辆自动驾驶车的运营规模。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传统网约车司机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某网约车平台区域经理透露:"公司已经放缓招募新司机,甚至开始优化部分低效司机。"
然而,这场技术革命并非没有争议。在上海某司机维权群里,数百名网约车司机正计划联合向平台施压,要求保障传统司机的权益。"技术可以进步,但不能让我们这些人直接失业吧?"一位司机在群里写道。
滴滴无人驾驶的快速发展,既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带来了残酷的行业洗牌。对于百万网约车司机而言,转型或退出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未来,如何在技术革新与就业保障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整个出行行业必须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