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胡星访
7月12日,由深圳市妇联主办的万花筒大师课AI专题在市妇儿大厦报告厅开讲。腾讯研究院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袁晓辉博士携其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为7-12岁亲子家庭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AI的能力,未来的我们》启蒙课。这位清华城市规划博士、世界经济论坛AI治理联盟专家,将前沿学术研究转化为儿童可触摸的“科技积木”,在90分钟的沉浸课堂中,带领百余组亲子家庭穿越AI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发现藏在生活褶皱里的AI
“扫地机器人会思考吗?”“美颜相机有大脑吗?”随着“AI猜猜看”互动游戏火热开启,孩子们争相点击屏幕上展示的智能音箱、计算器等日常物品,现场惊呼声此起彼伏。当自动驾驶汽车的图片亮起时,全场家长几乎一致举起了“有AI”的答题板,生活与科技的边界在轻松的笑声与互动中悄然消融。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从“词语接龙”到“诗歌魔法”
“教AI写诗,就像玩一场超级文字接龙!”袁博士以经典诗句“床前明月光”为例,引导孩子们化身“接龙小巫师”竞猜下句。当大模型流畅生成“疑是地上霜”时,他轻点魔法棒般的教鞭揭示奥秘:“看,这是30万首唐诗训练出的概率魔法,AI的‘创作’本质上是海量数据的智慧共鸣。”
“未来,你的想法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编程语言。”袁博士现场演示AI自动生成绘本的全流程,一位父亲不禁惊叹:“这不仅是工具,更是激发创造力的‘想象力引擎’!”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为AI戴上“人文紧箍咒”
袁博士举起《西游记》绘本巧妙比喻:“科学家们正致力于为AI打造‘不伤害人类’的‘紧箍咒’。”当屏幕上亮起“你才是船长,AI只是导航仪”的箴言,全场家长郑重颔首。袁博士向家庭传递核心信念:“AI的强大源于人类‘喂养’的数据,而非天生智慧。我们是它的‘训练师’,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提问都在塑造AI的未来。而人类独有的愿望、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才是与AI共舞时最珍贵的指南针。”
AI的“聪明”源自人类投喂的“数据粮食”。你给它唐诗,它便学会写诗,你给它善意,它便学会温暖。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懂得与AI共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