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院士何川:一“隧”穿山河,凿开条条“通天大道”

第六届四川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院士何川:一“隧”穿山河,凿开条条“通天大道”

“青春是一种气场,我的目标是再战一甲子!”在第六届四川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何川的铿锵宣言,引发全场热烈掌声。这位隧道工程领军人,年逾花甲仍冲锋在科研一线——讲台上传授新知,实验室里攻坚克难,高原隧道中躬身实践,足迹烙进山川大河。他总说:“做科研不能坐而论道,要到生产一线去!”

凿山:以智能钻爆法破解“不可能”

近年来,何川的足迹频繁出现在高原的崇山峻岭间。作为隧道工程专家,他带领团队向高海拔超长隧道智能建造难题发起冲锋。2025年,何川牵头涉及高原铁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常需要涉足海拔4000米以上的建设一线。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里,他观察、发现,分析各岩层数据;在隧道爆破现场,他戴着耳塞记录钻机参数,寻找破解困局关键。

高原的极端环境让传统钻爆法举步维艰,低温缺氧导致人工效率折半,机械故障频发,施工安全与质量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些世界级难题,何川团队研发出全工序机械化智能建造系统。这套革命性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判识地质状况,自动指挥机械作业,实现爆破精准控制,还能全程监控施工安全。应用成效令人振奋:施工效率提升30%,用工量减少50%。工人们在冰碴飞溅的隧道里竖起拇指:“现在25人就能干完50人的活,进度还快了三成。”

jrhz.info

何川院士在隧道建设一线查看情况

在中国隧道建设从人力肩扛到机械轰鸣的进阶史上,镌刻着无数建设者的姓名,何川正是其中重要一笔。30年前,他赴日留学时,中国的盾构技术版图几乎为空白。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敏锐锁定盾构方向,研究学习世界先进的建造技术。2000年,何川学成归来任教西南交通大学。此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地铁建设浪潮中,盾构技术成为打通城市地下交通脉络的关键一招。

2004年,成都地铁修建遇阻,卡在了特殊的富水砂卵石地层——该区域卵石含量高、强度高、地下水位高,盾构每月掘进仅有50米,刀具磨损如钝刀砍骨。“不能蛮干!”何川实地考察,带领团队经过反复研究,推翻了传统“以碎为主”思路,创新“以排为主、以碎为辅”工法。同时,将刀具配置从单一以破碎卵石为主的单刃或多刃盘形滚刀,转变为多种功能的刀具组合。用他的说法:改!必须让机械“听话”。

在不断优化工法后,掘进速度大幅提升,月进度提升到300米以上。调整成效很快在成都全域大量应用,2018年最高峰时候,173台盾构机在成都地下轰鸣。如今,盾构法已成为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首选方法。

育人:写论文重要,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

深耕工程一线,同时长期扎根教育教学前沿,赋予了何川对人才培养的深刻洞见,他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既要用技术“劈开群山”,更要以师道“点燃星火”。

在指导研究生时,他时常强调:论文写在期刊上重要,但刻进工程实践中更重要!这份“既要看分数,又不唯分数”的育人坚守,是他教学的首要原则。

每逢开学迎新,何川总会专门抽出一小时,深入挖一挖学生的兴趣点,“你喜欢智能装备还是岩土分析?”根据大家的回答,何川会为他们“定制课题”。如今,何川团队有许多学生仍清晰地记得导师的第一个问题,这种“个性化培养”,也拓展了他们的施展空间。

何川院士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调研

何川对教学要求极高,也贯穿于教材编写。主编《水下隧道》教材期间,他带着手稿驻扎在南京长江隧道、狮子洋隧道工地,拉着施工员逐段讨论、征求意见。“教材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他反复叮嘱团队,即使在广深港高铁勘探遭遇暴雨时,他也毫不犹豫地踩着泥浆跳下基坑,为学生现场示范仪器操作:“看,数据这样测才准。”他深知,真正的知识源于实践,也必须回归实践。

这种对科研不能止于“纸面”的深刻认知,同样延伸到他对科研价值的判断上。在何川看来,科研成果若只停留在纸面,终将成为“陈果”。科研要服务社会,成果转化是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科技创新的“顽疾”。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四川在全国率先推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这项发端于西南交通大学的重大原创改革,直指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时任西南交大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的何川,正是这场改革的关键推动者之一。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西南交大九条”)出炉,让教师享有专利转化70%所有权,开启了中国产权改革2.0时代。

何川指导学生开展试验

何川不仅是改革的推动者,更是成果转化的践行者。他积极利用高校平台,将自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团队研发的长大隧道及隧道群智能监控技术,已在全国近20个省(区、市)广泛应用,开发的高速公路隧道群运营监控系统,目前正对超过2000座隧道实施在线监控,成为科研成果直接服务社会的生动例证。

何川获评感言: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始终牢记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继续把人生目标、人生规划锚定在祖国的伟大事业上,勇于创新、潜心研究,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一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太平年:别等王炸了,这剧要是真敢拍,就是历史正剧的新标杆

不是说没拍——这两年历史剧拍得也多,大明风华山河月明人生若如初见这些都想搞点历史“正剧感”,但不是被剪得七零八落,就是拍成了“古装偶像剧套皮”。 也正因如此,这剧看着不是组团拍项目,而是真正一群演员坐下来演…

太平年:别等王炸了,这剧要是真敢拍,就是历史正剧的新标杆

斯瓦泰克大满贯第六冠 横扫夺冠创历史

北京时间7月13日凌晨,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女单决赛落下帷幕。波兰选手斯瓦泰克以6比0、6比0战胜美国选手阿尼西莫娃,赢得了她的首个温网女单冠军以及职业生涯中的第六个大满贯冠军

斯瓦泰克大满贯第六冠 横扫夺冠创历史

珠海市水下安装气囊

起重机在提升能力上具有优势,但其投资成本高昂、操作复杂,且在某些水下环境中难以施展。 总之,珠海市的水下安装气囊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下作业工具,凭借其灵活性、经济性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在海洋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

珠海市水下安装气囊

韦唯现状曝光:定居泰国,种水稻养水牛,本人颜值回归30岁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10年前后,韦唯就已经从演艺活动中逐渐抽身,搬至泰国清迈地区的一处农场生活。 2023年母亲节,三兄弟身穿西装在泰国农田中为母亲演唱改编版的《爱的奉献》,并复刻了当年春晚的红裙造型,…

韦唯现状曝光:定居泰国,种水稻养水牛,本人颜值回归30岁

《戒不掉》劲爆DJ版以摄影艺术的视角将视觉意象转化为音乐语言

摄影砖家罗锅锅的最新单曲《戒不掉》劲爆DJ版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发布,这首作品融合了电子音乐与情感叙事,展现了其独特的跨界艺术风格。 罗锅锅以摄影艺术家的视角,将视觉意象转化为音乐语言,歌词中“午夜钟声…

《戒不掉》劲爆DJ版以摄影艺术的视角将视觉意象转化为音乐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