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会实说。
社会时事,每日分享最新观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 App 和小程序早已深度嵌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日常就餐时的扫码点餐,还是便捷支付、酒店预订、在线医疗服务等等,它们无处不在,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
但是,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你有没有留意到,每当启动一款新的 App 或小程序,它们常常迫不及待地请求访问你的相机、通讯录、身份信息乃至位置信息。
7 月 16 日,今日霍州报道,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一场针对民生消费领域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这场行动规模浩大,覆盖了全市 5 万多家经营主体的 App 和小程序。令人震惊的是,在随机抽查的 197 款应用程序中,竟然揪出了多达 388 项与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的问题,平均每个被抽查应用程序存在近两项问题,这一数据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在这些被曝光的问题应用程序中,各类违规行为五花八门。
以一款酒店住宿类小程序为例,用户在使用时,小程序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将通过调用位置信息获取的经纬度信息直接同步给地图工具,全然无视用户的隐私权益。
某医院体检预约小程序,由于自身存在未授权访问的漏洞,致使 13 万份患者的检查报告和两癌筛查报告可被技术手段轻易获取,患者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以及疾病等隐私信息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外。
学校也不能幸免,某中学智慧食堂小程序依托的第三方平台存在技术漏洞,使得全国 1369 所学校将近 200 万名学生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面临泄露风险。
此新闻一经报道,众多网友便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表达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有网友无奈地表示:“现在好多 App,不同意各种权限就根本没法用,只能被迫同意,感觉自己毫无隐私可言。”
有网友也诉苦道:“之前在一个 App 上注册后,就频繁收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和短信,肯定是个人信息被泄露了,太烦人了。
这些评论反映出广大用户在面对 App 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时的无力与不安,也凸显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App 和小程序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利益驱动。部分企业试图通过收集大量用户数据,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而实现精准营销,以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
更糟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将目光瞄准用户个人信息,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并贩卖,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而在技术层面,部分应用程序开发者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不足,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也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个人信息保护予以规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部分企业对法律法规漠视、监管难度较大等问题。
写在最后在这个信息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果我们的购物记录、疾病信息等都被随意收集和泄露,那么我们无疑成为了 “透明人”,面临身份被盗用、诈骗骚扰不断等诸多风险。
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应用程序开发者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切实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我们自身也要提高自身的隐私保护意识,学习有效的防范方法,比如定期检查 App 权限设置、拒绝安装频繁索权的应用、及时注销不再使用的应用程序账户等。